4月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温州美术馆、温州市美术家协会执行承办的“戴宏海中国画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同日下午举行“戴宏海中国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温州市文旅局副局长柳升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楼毅生,美术评论家范达明,浙江省美协原副主席兼秘书长魏新燕,中国美院教授王赞、朱维明、张远帆、黄骏、刘海勇、陈之川,宁波市美协名誉主席林绍灵,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金松、陆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原编审钱贵荪,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浙江画院人物画工作室主任余宏达,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秘书长、浙江画院山水画工作室主任余昌梅;以及温州市美协顾问孙光奇,温州市美协名誉主席蔡瑞蓉,温州市美协主席、浙江省美协副主席张成毕,温州书画院原院长郑方伟,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何畏,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张真恺、黄碧红,温州市美协副主席陈旭海、金顺伟、李崇高,温州市美协秘书长潘新新等嘉宾出席。
许江
这不仅是一张画
更是一部城市的历史
许江:杭州,古为南宋临安。绍兴年间,虽双帝被俘,山河残破,却依江南故地,深耕坚守,跬成一时繁华。南宋御街的繁盛究竟怎样?戴宏海先生的画作《南宋御街繁盛图》,以近九米长卷,展现了古杭城的丰翰盛景。
该图自皇城的和宁门至众安桥,横贯南北,将四千余米的繁华收在悠悠长卷之中。皇城明堂画殿,楼宇参差。皇家车驾,骠马华盖,好不浩荡。朝天门外,繁市雕楼,布肆勾栏,往来行马,街舞笙歌,让百姓生活、万般风情布列目前。戴宏海先生的这张画虽一街相贯,却让一个古国文明、名城风韵得以丰沛地展现。朝天门以北的庄严气象,与以南的和风谐韵,形成了古之名城名街的风采写照。一庄一谐,张弛有度,华夏江南千年的风色,聚于其间。这不仅是一张画,更是一部城市的历史,一份民族的家谱。2006年,浙江重大题材创作工程中段考察之时,这幅画长长的草稿横展于大厅中央。令众人嗟叹的是这长街上的每一道门楼、每一扇字号;这楼群的每一个檐角,每一尊樑栋;这往来的每一辆车马,每一负重担;这集市上的每一张面容,每一副衣裙,无不有仔细的考据,精当的描绘。九米长卷,如若九米的舞台,在上面,宋代在行走,江南在穿梭,我们理解的中国盛世在行歌畅舞、飞扬浩荡。众桥街阔,五云楼迴,满天和气,太平有象,正是飞花片片丰年瑞。这幅作品也因此是浙江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第一期工程中最重的一幅。
戴宏海 南宋御街 局部
戴宏海先生在这幅长卷中,完满地继承了《清明上河图》的中国写实风情绘画的传统,将长街作四十五度的俯望。街宇繁盛,勾栏叠错,这种俯望与近代所谓的透视法则无关,却将都市景象放在一种如若山水的俯察之中,视线太高则形象变形,太低则人物景观难以展现,如是的角度,《清明上河图》用之,《富春山居图》用之,千山万壑、千家万户俱在心中。那万物按街铺、街道、近景人家三条线来延绵铺展,商肆高低错落,街行聚散相间,勾栏深浅无定,三条街仿佛三条故事的线索,跳匿精彩,铺展有趣。其间又以朝天门分段,以皇家行驾表现浩荡、以城门街道表现闲适、以商铺勾栏表现纷华,将无尽的盛世华街的变化纳于总体的节奏之中,上下呼应,左右传递,形成社会史百图的容量,让一个民族百年的风华得以神气活现的展示。如是繁密,又如是精准,最要画家用心良苦的地方。戴宏海先生积三年的心血、半生的修养,塑成这繁街盛景,浩瀚无尽,其中广袤的学识,深郁的气度,让绘者具有史家的学养,是历史绘画最教人敬佩折服之处。
戴宏海 乾隆南巡 局部
长街集市,人潮涌动,红映霄汉,喧阗满纸。绘画的大场面是难以驾驭的,戴宏海先生正是这方面的里手行家。他的几件代表作无不是这大场大景的宏幅大作。从《文成公主入藏图》到《乾隆南巡》,戴宏海先生满纸铺呈,命笔挥洒,人越多,景越大,越见调配风度。《文成公主入藏图》采用马王堆的竖形构图,将不同景物错置其间,山树转换,烟云传递,造型上颇多汉唐的踪迹。《南宋御街繁盛图》既借上河俯望的形制,又呈江南工笔秀丽之风。到了《乾隆南巡》,更是凝成一种碑制式的块状饰风,人物群化而立,簇群交错,显出整体的韵致,打造烟云千顷中的皇家气派。这幅画中,戴宏海先生力创的江南盛景的图式,被推到一种模块表现、自由铺陈的境域。近年创作的《十里红妆》更将这种图式凝成红锦铺暖、随风摇荡的和畅。在这里,“满”成为一种方法,一种神飞扬、思浩荡的独特方式。月夕花朝,绣车盈路,如是韵致,让江南风华,不胜细数。
戴宏海 乾隆南巡 局部
满纸风华,盛景婆娑,人物的形象生动饱满,却总易在纷华中遮没。“难画处,激起浪花,翻作湖间雪。”而在这画幅之中,那街行的官贾百姓,红男绿女,哪个不是生姿动貌,恰在其中。随便从盛大场景的某处切望下去,无论是街头观戏寻欢的人群,还是门前践行鞠揖的老幼;无论是海塘旁跪拜的百姓,还是骠壮耸立的马群;无论是十里红妆的伴娘,还是婀娜风致的舞班,都是精彩纷呈,传神巧媚。戴先生的这种人物表现在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柳毅传书》中,早就得到很好的表现。这是一套精彩的线描,柳毅传奇中神人一体,徘徊辗转,被如风如浪的线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胜缠绵,那种如梦如幻的韵致令人难忘。《二十四孝组图》的朴拙,《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散漫,都充分发显着戴宏海先生的笔下功夫,彩墨风味。
中国工笔,重在用线。张彦远《历代名画纪》中有言:“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移其形在真;尚其骨在神。“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骨气存,气韵呈,形似就有了。戴宏海先生的线描正有其气韵生动的独到之处。他的下笔运线,非唯工细纤巧为揣摩之本,深思尽在挥毫落笔之意。人景兼顾,形神相得,其意纵横,乃潇洒流利之致溢于楮素之间。戴宏海先生往往于浅谈处命笔传神,每一条线都合于情势,虽轻描淡写,却人物风神活于纸上。在大庭广众之间,尤能形象各异,风采独现。戴宏海先生的工笔,洒然骨笔,浅谈色墨,笔砚磨砺,游戏三昧,如此方法,成就江南人物的韵致,也积成江南工笔的风华。戴宏海先生也因此当之无愧地成为浙江工笔绘画的代表之秀。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戴宏海先生的工笔绘画既存秋云的凝神飞扬,又抒春风的思远浩荡。那不尽的人物、城廓、山水、烟霞,总涵着深深的守望,让我们既见风物,又识情怀;既观风雨,又领不绝的诗心。
池沙鸿
池沙鸿(主持人):我认识戴老师是在1991年,全国有好几位画家去竞争《三国演义》的邮票,戴老师入选了,画得而且非常精彩,我还买了两套。所以对戴老师一直比较关注。这些年戴老师几个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突破了自己,刚才许江院长在开幕式上已经比较完整地介绍了。我还佩服戴老师,就是他对温州美术的贡献非常大,他是温州中国画领域旗帜性的人物,还能够用全身心培养提携后学,引领美术创作队伍。今天这个展览,他从60岁、70岁欲办未办,80岁终于办了,都是出于对自己的严苛要求,花了很大的心力。这个心力在教学上也是。教学与创作相辅相成。我想在研讨会之前还是请戴老师先介绍一下他的一些想法。
戴宏海
戴宏海:首先感谢各位老师在百忙当中参加今天的研讨会,也感谢池沙鸿老师主持这一次研讨会。我想各位专家发言主要是看作品发言,我这里想再介绍三点。
如果说我获得一点成就的话,主要就是靠勤奋,青年时期不要说了,就是我退休以后,也从来没有回家过。我是68岁退休,退休以后每天照样上班,早上7点钟出家门,晚上10点钟回去,一年就是正月初一、初二休息两天,现在80岁了,还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我因为没有读过美院,觉得自己有很大的缺陷,要成才,就要靠勤奋学习来弥补这个严重的不足。耄耋之年很多人都劝我休息,都说我已经有成就了,再不要这样拼命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觉得自己到了这样的年龄,青春对我来说是越来越宝贵,我还要抢时间多画作品,所以比年轻的时候还更加勤奋了。我只想多留下一些作品。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我对人的生理衰退导致艺术生命的衰退很早就有危机感,齐白石衰年变法使他的艺术生命立于不败之地,我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进行了三次变法。
戴宏海 柳毅传书连环画之三 25×21cm 绢本设色 1985年
第一次变法是色彩。前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工笔画的色彩基本上都是固有色设色,我当时觉得用平面色块组合这样的形式已经无法表现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传统色彩需要大发展。于是我就开始色彩变法,在不失传统色彩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我认为传统色彩需要加入科学的成分,《柳毅传书》是代表作。许江院长刚才一来展厅就问我《柳毅传书》在哪里?他特地很认真地去看了《柳毅传书》,并且给予了很高评价。此前我画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固有色设色,《柳毅传书》设色我增加了科学的成分,把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空间色以及感情色、象征色等多种色彩融合在一起来综合考虑整个画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功。所以《柳毅传书》是我色彩变革的转折点,后来我的色彩观念跟过去就有很大的变化。《柳毅传书》的色彩变革,如果在现在我觉得不稀奇,但是在三十五年以前的前个世纪,那个时候整个中国,工笔画都是固有色设色,都是用平涂色块来表现。全国工笔画界提色彩现代化,记得是前个世纪九十年代才成为热门话题,所以《柳毅传书》在当时能够进行色彩变革还是比较超前的。
戴宏海 大屋的女人们 143×177cm 纸本重彩 2003年
第二次变法是关于质量感。工笔画缺少分量,跟油画、日本画相比,更显分量轻,于是我在质量感上面下功夫。我的部分作品打破了传统的“三矾九染”习惯。你看展厅里面《大屋的女人》,我在这幅画里吸收了油画的一些技法,背景画得很暗、很重,衣服的大面积白色不是用传统渲染罩色办法,而是利用温州皮纸粗糙的背面把白粉擦上去,使画面整体更为大气、厚重。我采取一些新观念与新技法来画色彩,厚重感探索也取得了成果。
第三次变法是工笔画写意精神,这是我长期探索的课题,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因为我看到了很多画家老年以后都退步了,所以我在这方面非常有危机感,一定要创新,一定不能重复昨天。
戴宏海 十里红妆 285×262cm 纸本重彩 2020年
第三,我是一个延续性的画家。我守望传统,但是我也重视创新、重视时代精神。展厅里面的《十里红妆》是去年年底刚刚完成的一幅画。这个题材原来是在浙江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里面的一个选题。我当时想画这个题材,后来领导决定我画《南宋御街》,多年来我心里一直牵挂着,因为我喜欢旗袍的题材,这次个展就决心把它画出来。这是我这次美展当中最后一幅作品,是个大题材,这说明我80岁了还能画大画,画大题材。问题是请各位专家看一看,我这样画对头不对头,我工笔画创作的方向对不对,借这一次研讨会的机会请各位专家给我把脉。谢谢!
范达明
范达明:今天非常高兴,戴老师的展览终于冲破疫情在杭州开幕了。本来3月份要先到北京展出,由于北京开“**”,疫情也有影响,所以就安排4月份先到杭州来展出--而之前他在温州已搞了在家乡的展出。拿到杭州展出之后,下个月再到中国美术馆做晋京展。在此祝贺戴老师三地巡展圆满成功。
戴宏海 三国邮票第四组·刘备招亲 1993年
首先,这里要感谢戴老师很看重我,去年他就跟我说了准备要到中国美术馆搞个展,希望我给他写篇文章。戴老师把他大量的作品都发过来,看了他几十年来的代表作品让我非常感慨。我原来确实了解不是很多,之前戴老师有一个国家的中华文明历史重大题材的作品,就是《乾隆南巡》,我曾经写过一篇解读文章。在这之前,最早我认识戴老师应该是在1995年末,当时省美协,也就是魏新燕在具体领导的时候,搞了“浙江美协第一回推荐展?中国画”,参展15个画家基本上都是中青年,其中戴老师当时大概快55岁了,也是年龄最大的。为什么要把戴老师放进来?如果要在温州或浙南地区推荐一个在全省有一定代表性的画家,论成就,就非得戴老师出来不可。那时刚好他的《三国演义》邮票设计第三组、第四组都被他投标选中了,《三国演义》邮票的前两组是另外人设计的,他冒出来一下子中选两组,所以影响很大,这也是一个国家重大题材,是画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代表作《三国演义》。当时我是受美协邀请参加推荐展作为评论研讨的学术主持,最终我也写了篇推荐展的总结发表在《美术》杂志上,其中也专门讲到戴老师。这次为了写戴老师文章,我基本上都细细看了他很多作品,我觉得戴老师非常了不起。我在文章最后提出了三点,总结戴老师的成就。
戴宏海 三国邮票第四组·横槊赋诗 1993年
第一,丹青一生无悔。他从小时候起就喜欢看连环画,又喜欢画连环画,自己又搞连环画投稿。他创作有一幅中国画就是《长人小书摊》,专门画了孩子们在小书摊看连环画的情形,画上的题跋也讲他喜欢画连环画,自己喜欢看,也喜欢画,这个精神一直不变,就是小时候立下的画画初心一直没改。他没有机会读美术院校,在当地温州绘画学习会就跟着师父学,后来他16岁那年省第一届美展就有他的连环画参展。他讲了自己人生的四个转折,也就是四次机遇,其中第一个就是他16岁的参展。第二个转折是21岁时天津人美最终也是最早直接把脚本给了他,他画出了连环画并正式出版。
而之前从没人给他提供连环画文字脚本,他就自己编写脚本。由于求学画画的他一直注重于中国传统题材,这个领域不变,当然当代题材、现实题材也画,但总体来看他是专注或特别擅长于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题材的。这就带来了他之后的第三、第四次转折--画了《三国演义》邮票设计图稿,以及浙江重大历史题材的长卷《南宋御街》。不管是中国传统的文学也好,诗歌也好,包括像《柳毅传书》的神话传说、《二十四孝》这样一些道德的伦理题材,他都能画成连环画或插图组画,而且是用中国画的绘画方式。从艺六十多年来,他对于这个绘画的门类与题材一直初心不改,他是把一生的生命与全部精力放在了绘画丹青上。这表现出他难能可贵的人格意志力。可以说他对绘画艺术的忠诚与信仰之坚定,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摧毁的。
戴宏海 荷塘秋色 85×98cm 纸本设色 2017年
第二,工笔不让写意。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当中,文人画曾有一度到晚清非常发达,出现了很伟大的画家,包括美术学院里面成就最高的,像国立艺专早年以黄宾虹、潘天寿为首的都是画写意的山水、花鸟,反之人物画一直比较薄弱,一些传统说法也认为写意山水画成就最高,而工笔人物画似乎很难用书法用笔画出笔墨的趣味。但是戴老师从不因此而鄙视工笔与人物。他在这个领域始终坚持不懈。今天这个展览里所有的作品都是用工笔的画法画出来的。我曾在《中国工笔画的特色及其他》一文里这样讲到,“若从历史的渊源来考察,能够比较工整、细微乃至精确地描绘客观对象,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绘画所固有的基本特色。
戴宏海 乾隆南巡 局部
无论是至今中国有实物可考的最早绘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以及稍后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帛画,还是到清代王翬主持创作的12卷绢本历史长卷《康熙南巡图》,都是用笔与造型工整的绘画,或都可归于我们今天观念中的工笔画……工笔画方式的存在,正是中国绘画的传统与正宗,它远远要早于意笔(写意)画方式的存在”。中国古代最早出土的绘画都是工笔,到清代四王之一的王翬以及杨晋等一些画家合作画的12卷《康熙南巡图》,都是很工整、严谨的工笔画,它们是真正能传世的,后者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不过已不全了,有几卷可能在法国或美国,有一卷还丢失了。我这个观点可能学术界还不一定都同意。然而工笔画能够画得比较精细,能够比较细微地表现对象,能够反映现实,用它特有的工笔线条和色彩能够把我们社会生活也好,历史也好,人物也好,用画面图像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在整个绘画史、文化史上它是有重要意义的。戴宏海先生实际上就是在工笔人物画这个领域做出了很大成就。这是他的远见卓识。
戴宏海 南戏故里 148×182cm 纸本设色 2017年
第三,磨炼持之以恒。这是说他绘画技巧的过硬又远不仅仅是绘画技巧。刚才开幕式上他的一个讲话也讲了,60岁觉得自己还不够好,70岁觉得还不行,拖到80岁,时间不等人,最终他办起了个展。实际上他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而他现在的说法是非常谦虚的。我觉得在中国当代工笔画领域,像戴宏海先生这样取得成就的几乎已经不多了。他的两张重大题材的作品都是传世力作。现藏浙江美术馆的《南宋御街》,今天置首展出,8米6长、80厘米高,真迹原作我又仔细看了一下,效果非常好。
我曾在文章里写到了《南宋御街》,因为它是以朝天门为界:左边是皇城,表现逍遥辇里的皇帝及其祭祀车马,是朝;右边是商街,表现百姓,是市。朝跟市的结合,把皇家的祭祀活动跟百姓的日常生活包括勾栏演戏、十里红妆婚庆等等结合于一条街上,把整条街商业市井繁华的面貌全部画出来了。《南宋御街》是描绘它的繁胜,这是个总体构思--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其实已是整个封建社会的顶峰,南宋基本上是继承了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这张图既是表现了当时临安都城的一条街--御街,实际上它又成为了整个封建社会达到最高峰繁荣发展的缩影,这个题材本身达到的历史容量与概括力非常有代表性。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画卷最末端,我后来仔细看,这里有一点让我非常感慨与震撼,它深深触动了我--在表现皇家也好,商家也好,普通百姓的日常市井生活也好,婚庆红妆也好,勾栏演出也好,这种种繁华兴盛之外,他也没有遗漏这样一点:画卷最后一段有个名为“史府”的楼,实际是个青楼,楼内楼外楼上楼下影影倬倬,我们似闻莺声燕语,这些他都没有放弃,而在青楼的门前有一个衣衫褴褛、饿扁了肚皮、拿着一根拐棍、提着要饭篮者,这是画了一个乞丐!看到这里我感觉到了戴老师画笔笔尖的力度,这其实是艺术家思想的力度,它的深刻与尖锐程度!一方面,左边是皇家祭祀车马轰轰烈烈浩大的场景,非常热闹,还有十里红妆从那头过来;一方面,是这个乞丐正好站在南宋御街的最右端,基本上也是接近街心,却是一个阴暗面的表现--这是何等鲜明的对比!艺术家他对历史、对现实的忠实的现实主义态度,使他不能回避这样的对比描绘。
尽管我们觉得《南宋御街》在“赋比兴”也好,在“风雅颂”也好,主要是“赋”和“颂”,是赞美性地来表现,却在这繁胜的总体景观之表也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贫富的对立:有钱人骄奢淫逸,而一些灾民流浪到这里却吃不饱饭成了乞丐。虽然只画了这一个人物,然而画家是把这个人物处理为背着这整个御街的,对于面前的所有这一切--皇帝也好,车马也好,百姓的演戏也好,婚庆也好,他统统是无视的、漠然的,他与这整条街全然是背向着的!
戴宏海 滩林 143×184cm 纸本设色 2003年
刚才戴老师也讲了工笔画怎么画,怎么使用色彩等等,但是我觉得一个画家的能力不仅仅是纯技术:线条怎么勾勒、笔墨怎么使用、色彩怎么使用,而是要完成一张艺术创作图。
你对这个历史的深刻了解、你对现实生活的本质认识,这一点涉及的是思想的境界,审美的判断,这非常重要。画面能取得这样大的表现力,除了他的技术功夫以外,我觉得作者对绘画的认识无疑是达到了一般人可能没有达到的那个地步。
我们还可以看戴老师很多其他的作品。我在文章里也写到其他一些,比如他新画的《十里红妆》,我们脑子一想,抬着“十里红妆”的队伍应该是一长条的,但最后你见到的画面是一个比较大的几乎见方的作品。他画的是《十里红妆》运送之前--新郎去女方迎接新娘,女方红妆的东西以及抬嫁妆者一圈圈围在周围,还没有出发。他这样来构思与布局。我觉得他的构思就符合了他希望能够画出大宅院大户人家婚嫁娶媳妇的热闹喜庆的场景。他把新娘跟新郎直接作为画面的主人公,而抬嫁妆的人就在她与他周围,他一反“十里红妆”通常的表现方式,画了整个过程的起点。而他画《三国演义》的孔明“舌战群儒”,他就画辩论结束后孔明昂着头翘着胡子走出来--这是画过程的终点。我觉得画家通过一幅画或者几幅画把一个特定的情景表现出来,选择什么样的决定性瞬间是个缜密的构思问题,这里头有非常高的学问,在这方面戴老师是做得非常到位。
魏新燕
魏新燕:因为是工作的关系,我跟戴宏海经常接触,工作合作了好多年。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两点:
第一点,天道酬勤。这句话用在他身上我觉得真的是名副其实。据我了解,他到现在好像没有特别事情的话还是早上7点半到晚上的9点半,14个小时是按时到画院去画画的,几十年如此,谁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他的心灵和魂都跟画交织在一起,和生命融合在一起了。他对画画的事从来都不辞辛劳、不厌其繁。那个繁不是烦恼的烦,是繁荣的繁。
第二点,与时精进。虽然他没有进过专业院校,但是他对传统工笔画有敏锐的感知。我回顾了一下他的作品,每一个时段,不同内容的创作,无论是整个画面的布局、构图,到人物的造型、线条的组织整理、用色的浓淡,都做到简繁相彰,景与物相辅相成。我觉得他对每一幅画真是非常用心,反复斟酌,不断推进,永不满足。他是一个善于吸收和学习各方所长的人,他也是一个在艺术面前永葆谦卑的人。所以,在他几十年漫长的耕耘中,还是能清晰地感受到创作的精进和质变。如果从性价比来讲,戴宏海所有的投入跟辛苦,他的投入和产出是非常高效的,
戴宏海还是一个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画家。
记得2000年的年初,当时我任浙江省美协秘书长,在全省的美术工作会议上,大家谈到温州的民营经济非常活跃,国内外还有“温州模式”这一说,但是外界对温州的文化、艺术发展了解的还是不多,从新中国建立以后温州综合性美展从来没有到省里展示过。会上就提出来温州能不能搞一个综合性的美展到省里面来亮亮相。那时候戴宏海刚时任温州美协主席,他说心里是一点数也没有,钱也不知道在哪里,作品到时候拿出来会怎么样,但是他当场就承诺了:我就是砸锅卖铁、卖房子也一定要把这个展览搞下来。当时我们都很感动。在戴主席的主持下,温州市美协的会员们团结一致,在之后的一年多都做得非常辛苦,一方面要申请资金,一方面组织创作,作品质量一定不能让大家失望,最后还出画册,搞开幕式、媒体宣传方方面面。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记得是2001年的2月份,春暖花开的季节,那天天气都特别好,在浙江西湖美术馆,展览搞得很成功,方方面面反响都非常不错,那是一次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整体作品质量也是最好的温州综合性美术作品晋省展。温州市的文联给予了通报表彰。这个展览对提升、反映整个温州市的精神风貌、文化建设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王赞
王赞:春天就是一个令人起兴、令人神往的季节,我们走在西湖边欣赏着自然给予我们的那种温暖,洋溢着春天带给我们的向往,西湖春天的风都带着艺术的气息。此次“戴宏海中国画作品展”是一份非常浓烈的具有人文情怀的精品佳作展示,带着画家一生为之奋斗几十年努力进取的那份耕耘成果。这个展览是与春天的一场约会,也是一场艺术春天的故事,好作品让人的内心被感动,被融化。我讲三点内容:
第一、刚才戴宏海先生谈到他一生几十年如一日沉潜下来的那份静心。我的理解第一层意思是大凡能够静得下心的艺术家,往往具有视劳作而为快乐之性情。技艺的修炼和探索的艰辛惟有知其难而以平常心绪的面对方能专注,并以此作为解决浮滑浅表的持久毅力,平常心就是十足的定力。第二层意思是加倍的劳作带来耕耘的收获,戴宏海先生的创作以其超凡的密集显现劳作的基本态度。其实劳作本身并不苦,我们这些画画的人最喜欢劳作,但是劳作的底气必须来自于独特的创新,如果天天的劳作都能有新的成果产生,肯定都是快乐的。可是一味地劳作并不一定产生新的成果,甚至只能是寂寞于苦恼,那么那份静心就显得十分重要,静心才能出好作品。除此之外,戴老师说他60岁时期待70岁能画出好作品;70岁还想有突破,到80岁再举办画展。如今他八十岁了,他还是感觉以战战兢兢地心情举办这个展览。我能想象戴宏海先生一再推迟举办展览的那份期待,也能感受一位辛勤耕耘者最为坚定的那份执着。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有了这份耕耘者的心性,你奉献的一定是最为真切、最为朴实无华的真情,我们从画面中充分地感受到了。
戴宏海 宅家抗疫,共克时艰 92×80cm 2020年
第二、关于戴宏海先生绘画的技术和方法。戴老师画面是以铺排连绵不断的方法,以高难度的密集秩序,看似不变实则求密中微妙的变化,以求那种密集氛围中的凝重和厚度。此时,画面中的主角画风为之一转,让主角灵动的干预介入,创造出一种视觉特有的方式。这个主角的灵动与辅助画面的密集连绵形成矛盾的对比手法,这是他创作的一大特色。这种动静的预设直击我们心灵的震颤,最美的地方就是两者之间矛盾的这种回旋、这种牵引的关系,繁复和简约的对比让形的虚实关系达到极佳的表达,这种特色正好来自于他的连绵铺排勤奋劳作和他对线性造型灵动特有的那种表达。连环画《柳毅传书》、邮票《三国演义》、大型创作《南宋御街》、最新创作的《十里红妆》等大都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另外一点是线条画得好极了,大家可以好好来体会戴宏海先生在这份创作当中带给我们每一位艺术家那种深沉的、具有绘画感受力的线条创作能力。
第三、关于戴宏海老师人品。艺术家以“仁德”为底色。何谓仁?仁:就是对任何事物都包涵着一种敬畏之心,无论是对绘画表现,无论是对他的工作态度,也无论是对朋友感情,从他的内在心底中蕴含着对这种仁的爱心,那种朴实善良的内心感受从他作品的笔笔渲染中、那种线条笔划的行进中、那种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中反映出来。仁厚之心惟以谦逊的坦荡表白出来。大德之人,不仅善待自己,更加善待他人。我想现在这个社会宽容之心太难得了。从绘画的角度来看,质朴中倾注真心,是为技,更为德。这是我们内心必须有的理想,所以戴宏海先生不轻易放过每一次对自己的反思,也决不轻易放过一次轻率举动的纠正。正是这样一种做人基本的品质,他为我们画家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朱维明
朱维明:我与戴宏海皆到了耄耋之年,事情要回到七十年前。我们都在温州域内长大和生活,喝的是瓦槽甜井人,走的是沿河道的石板路,同入百年名校--温州市立第一小学(今广场路小学),并同为设在大同巷一小分部的美术兴趣小组成员,由杨景艺先生作指导教师,他着重培养同学的造型能力和写生技巧,引导我们走上一条正确的学艺之路,小朋友们对美术的兴趣益增,想着将来当美术家。
上世纪上半叶,温州一批美术先贤,纷纷从上海美专、杭州艺专等学成返回温州,成为温州各中、小学的专职美术教师,他们热心教育事业,专业水平高,开好了温州现代美术教育的好头,奠定了温州基础美术的高起点。
五十年代初,温州市美协成立,由陈垂平、张明曹等诸先生发起创办“温州绘画会”,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聘请名师,坚持办学,满足大批有志学习美术的青年,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安排,均十分科学和合理,除素描、速写和美术知识等之外,常带领大家作户外色彩写生,此外,还很强调多观察生活,多结合创作,不少同学开始连环画和漫画创作。戴宏海和我也均为其中学员,经过这些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培养下,从这里走出不少日后颇有成就的美术家。
戴宏海 柳毅传书连环画之五 25×21cm 绢本设色 1985年
说起连环画,大概也有百年的兴衰历史,早在十九世纪从《点石斋画报》之始,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作为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就风行“跑马书”、“小人书”。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撰就《〈连环图画〉辩护》《连环图画琐谈》及《连环图画可产生伟大画手》的倡导,一时连环画遍及全国各地和城乡,从小孩到成人从中受益,众多的画家参与其中,还出现了以从事专业连环画创作的高手。在我们读小学时,温州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有小书摊,常是小朋友放学后的必到之处,流连忘返。书摊陈列的连环画本子均十分齐全,满足各人的喜好。从老版本的《火烧红莲寺》《三侠五义》《施公案》等,到新版本《东郭先生》《鸡毛信》等,一时北京的刘继卣,上海的程十发、顾炳鑫、华三川等成了连环画爱好者的崇拜楷模。连环画的创作波也漫延到温州,诸如刘旦宅、李成勋、张明曹、戴仁、何国华、孙愚等分别赴上海、天津等地从事连环画专业创作。这一批人又带动和影响到后继者,戴宏海便是这一代画人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人物。他的连环画的创作仅长篇达三十多册,连环画的成功成为他以后转向中国画的重要阶梯,也奠定了发展国画的稳固基础。
像戴宏海这样的靠自学成才的画家,其途径应该是更艰难更不容易的,其间的艰辛和付出是可想而知的,但这些都挡不住像他这样的有志者,他能把当年的纷纷退稿,视作成功的铺路石,是通向成功的步步脚痕,是为制造机会的准备,终于他把握了好时机。
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他将学习的触角向两处延伸,一是到上海拜画家李成勋为师,并向在沪的其他画师讨教,一方面临习一些连环画画稿,同时也向优秀中国传统中汲取养料,如经典的道释、仕女等作品,以及《永乐宫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敦煌壁画》等,狠下硬功夫,苦练基本功。另一方面,总结过去的经验,从实践过程里,提高技巧,积累心得,付之于作品中,这样蛰伏三年,埋头苦学,终于等来了机会--第一本连环画出版,这当是他起飞的第一个机遇。此后稿约不断,一本一本地连接,通向成熟。在八十年代后期,《柳毅传书》结稿,并于九十年代初,调入温州书画院成为专业画师后,顺利地转型,顺理成章地步入中国画坛,并专攻工笔人物画一路,持续至今。
这里暂不说他的经典之作《南宋御街》《乾隆南巡》等。着重谈谈他作为本土画家所创作的温州题材画作。以他的责任感,是义不容辞地挑起重担,以温州故事为创作的中心任务,着力于本土文化的弘扬和地域先贤的立传。用他驾轻就熟的创作积累,将精力集中于表现温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把温州故事以视觉形式表达出来。从魏晋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书圣王羲之,到明代的刘伯温、永嘉四灵,再从写有“东瓯山水发清晖”的南宋进士第一的王十朋,以及近现代的孙怡让、弘一法师和朱自清等,一一呈现在观者面前。这些作品均能吸引和感染读者,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定社会环境及气氛的烘托,能引领观者进入画中世界,使读者既能从中得到启发,又接受了美育的享受。像作品《瓯剧》,从南戏延续到近代的由乱弹改称瓯剧,当年其名角陈茶花,均为温州人所知晓。像《弘一法师》坐像的禅意;《朱自清》肖像,强调了描写仙岩的绿;清代甲骨文的研究大家,温州中学的创办人孙怡让,人物立身近乎素描,近景以白描手法画出书案,较好地体现主角的身份,凡此种种,都体现出戴宏海的苦心营造和艺术匠心。
早在宋代就有人称“温多士,为东南最”,以东瓯的地域政治历史人文为出发点,经历代的弘扬,形成了温州独特的文化资源。上世纪后叶,一代温州人的努力,创造了改革开放的“温州模式”,并不断总结出跟随而来的“温州精神”,诸如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吃苦耐劳,善抓机遇等等。
戴宏海沐浴其间,其文化、精神、境界均受其熏陶,能紧紧地把握其先手和时机。以他的思索、探究和创作,去认识温州,并以此为突破口和窗口,用图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旧貌换新颜的东南名镇。以他特有的韧性和悟性,作大量持久的史料考据,记录素材。运用于题材的选取、画面的经营、描绘的视角、不间断地积累,将学习传统和创造性结合,历史题材和现实表现并举,经他数十年来的积淀和探求,不分昼夜晴雨的伏案劳作,终于在意境的完美,手法的新颖,诗性的凝聚,创造性拓宽工笔人物画的表现领域,作出自己的特殊贡献。
我们品读戴宏海的画作,似在翻阅一部江南或温州的历史文化风情画卷,细细咀嚼每一个细节,无论是鸿篇巨制、个人肖像或民间习俗,都以人们记录下一段温州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可视图像。这是戴宏海所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他做到了,但他没有将脚步停留,还准备拟以《红楼梦》为母题,更大范围地展望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诗人孟浩然作《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诗,留下“借问同舟人,何时到永嘉”句,同为温州人,同乡加同学,观他画展,更勾起满满的乡愁,似又同船抵达涛声依旧的安澜亭码头,听那江心屿内传出的晨钟暮鼓……
张远帆
张远帆:我今天来参加活动的动机,非常单纯,就是来祝贺戴老师的。我与戴老师,是到了戴老师年纪已经比较大的时候,通过一起在省美协参与一些工作才认识的。对他的整体的情况,诸位老师已经介绍得非常的立体和详细,我是越听越感到由衷的敬佩。用最简单的说法,就是两个字:佩服!
我知道,在开幕式上,一般是没办法仔细看作品的,所以我就提前把戴老师发给我的一些图片看了一遍。我觉得,王维新老师评点戴老师的那句话,非常到位:戴老师的画比他这个人要年轻。只看他这些画面,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它们的作者,已经是一位白发老人了。画面中洋溢着的,还是生命的蓬勃朝气,而且画面题材和语调变化多端,丝毫看不出因为年长了、或者语言法式已经固化了而显现出来的呆滞、单调和刻板,这些统统都没有,可以说是非常地有朝气、有创新。所以我非常认同王老师讲的这一点。
戴宏海 旗袍沿革 90x109cm 纸本设色 2017年
另外,读了戴老师的那篇自序,也让我非常有感受。他讲了自己从艺历程画中的几个转折,而自己又是怎样以充足的准备因势利导地重新展开自己新的探索和发展。我看完以后有个感受:在时代的波澜变化之前,我们每个个体都是一片叶子,当水流、风向突变时,有些叶子就开始打转转,或者就沉底了,或者就搞不清方向了;但聪明的叶子会及时捕捉到风浪不同的节律和节奏,跟上新的水流继续向前。我觉得戴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出色,是一片非常聪明的叶子。
讲到“聪明”两个字,世间人都认为温州人聪明,还有种说法,也是温州人自己常说的:温州人的头发是空心的,因为温州人的想法特别灵活。但是我觉得至少在一部分温州人身上,这根空心的头发中间,其实里面是有一根筋的。这根筋是很坚韧,在戴老师身上已经贯穿了六十多年了,到今天,这根筋也仍然在,很坚韧,而且越来越让我们感到他这根筋的宝贵,以及对后来人的教育意义。我想,温州人身上是有这种执着的。我们之前在讲到温州的经济的时候,经常会想到一些不太好的、投机取巧的事情,却往往忽略了靠卖小小的钮扣起家、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把事业推上高峰的精神。我觉得戴老师通过这个画展展现出来的、聪明而又执着的温州精神,可以让包括我在内的温州老乡感到自豪。
关于国画范畴内的专业问题,我不太懂,所以不多说,希望更多的专家来归纳总结。最后预祝戴老师在中国美术馆的个展圆满成功!
黄骏
黄骏:我的夫人是温州人,所以我应该算是半个温州人。我在温州有很多同道朋友,包括温州美协主席成毕兄也是多年的老朋友。近几年我主持过浙江省“百年追梦”重大题材《温州模式》美术创作工程,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者是温州女婿的视角来看待温州的发展,我感触最深的是温州人的精神造就了温州模式。
我和戴老师是1995年浙江省首届中国画推荐展上认识的。戴老师的作品给我感觉非常恢弘,制作也很精良。他的作品和当时学院派的风格很不一样。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关注了戴宏海老师。一直以来,在全国各类大展中都有他的作品亮相。这使我感到戴老师对艺术创作的热情和坚守,实在令我感佩。
戴宏海 国色国服 42×47cm 绢本重彩 2007年
今天听了戴老师说他第一次举办个展,又得知戴老师长期坚持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创作,作为晚辈我觉的自愧不如。作为艺术家来说能够有这样的敬业精神和创作态度其实是非常难得的,至少像我这一代人是要学习的。
看了戴老师的作品我有几点感受。首先,戴老师的作品辨识度非常高,这主要体现在他们这一代艺术家对于人文历史的关注都有着共性的一面,而他的作品在其中又是以历史主题性创作的宏伟巨制来表现,场景图式非常壮观。另外,戴老师的作品对当下社会主旋律的东西也非常敏感。他的创作视角在艺术手法上试图通过阶段性的迭代更新,把主题性、当代性和艺术性有机融合起来,呈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和风格样式。
另一方面,我觉得戴老师的作品很质朴,前面王赞老师也讲到戴老师是个质朴的人。我想画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我们放眼全国的工笔画普遍都是以制作性和材料性呈现,而戴老师的作品具有传统绘画性的特质。这种绘画性在我看来和传统精神性是相通的。我看了他早期的连环画,确实非常精彩,我让研究生都过来看,尤其是拜读戴老师早期比较具有绘画性和表现性的连环画作品。这些作品非常具有时代性的经典样式。工笔画创作我认为还是要基于传统精神的表达方式,才能够有长远的发展。
其次,我看戴老师很多作品都是大的叙事性历史场景的描绘。我觉得对于工笔画来说挑战性非常大。因为画面工作量之大是考验艺术家意志品质的关键所在。我在长期从事主题性创作的体会就是要具备在创作过程中的“寸劲”。这种“寸劲”将支撑起一幅大型作品的重要精神基础。刚才听了戴老师的介绍,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戴老师的这个寸劲是长期坚持一天十几个小时创作的结果,这也是我非常佩服的一点。
刘海勇
刘海勇:我很小的时候就拜读过戴老师的作品,也一直在向他学习。当下温州书画界有叶玉昶、戴宏海、林剑丹、张如元等先生,也正是这些前辈们的榜样力量带动温州书画人才繁荣,逐渐形成了一种“温州美术现象”。作为此现象的创造者和先行者之一的戴宏海老师,在画品与人品上都是年轻一代学人的榜样。以下是我观展后的几点感受:
第一,从艺耐得住寂寞故能大成。我曾读过戴老师的一篇《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文章。这句话是对大多数温州人都适用,因为温州有一种“温州精神”。外界对“温州精神”概括为坚韧不拔和团结互助。我们可以看到戴老师自序当中就谈及他学画的整个过程和诸多不易,其间包括了个体艺术创作三个变法阶段,所以他的艺术成功是做足了准备的,就如他强调从艺需耐得住寂寞,这也是画者最根本的特质。
戴宏海 对猴弹琴 60x56cm 纸本设色 2004年
第二,以写意精神一以贯之的宏大叙事主题性创作与白描。戴老师的大幅主题性创作,从绘画本体层面来看,他一直在探索工笔画写意精神这一中国画艺术的核心问题。写意精神并非大写意所独有,而是存在于中国画的各种样式中,我认为“意”是指人心之温度与生命力,“写”是把人心当中的学养和哲思深度表达出来,在形式语言和精神内涵上达到统一。潘天寿先生曾在《听天阁谈艺录》里谈及一种“力兼美”的审美境界,但很少人有关注到,我觉得它与“写意精神”有本质关联,这也和戴老师后期作品当中用白描作为主要的创作手法、以线作为主要造型手段是有关的。因为他一直在追求晋唐之风--“思浩荡、神飞扬”的这种自由与畅神。
中国画白描的“十八描”有非常强的表现力,戴老师的白描作品(包括连环画)以“钉头鼠尾描”融合“高古游丝描”和“马蝗描”为主要表现方法,《乾隆南巡》和《南宋御街》两幅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题材的创作实践即尝试这种融合的成功探索,力追种晋唐风骨和神韵。在造型结构上又在极简与极繁中进行探索,以深沉的造境和虚实的对比作为主要绘画语言来创作。他在创作大型主题性作品时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画中来超越时空,以回溯过往并与历史进行应答,以再现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与文心诗意的相结合,确有一种史诗般的感觉。这是简单地回顾冷冰冰的历史,而是把自己的心融进去,便带有了一定的诗意。我想这是有温度的、具有表现力的一批好作品,也是我们要研究的。
戴宏海 骑竹马 107x88cm 纸本设色 2017年
第三,中国画的民族性。戴老师有一篇2002年发表于《国画家》里文章--《工笔画现代形态确立之我见--从日本画的发展现状谈起》。现在我们全国上下诸多的工笔画作品,尤其是在学院的毕业创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日本化”的危险倾向。日本画与中国画到底有什么区别?戴老师曾提到一点:日本人当时在吸收中国画来发展他们本国工笔画的同时,一直在保持自己本民族的根性。我们现在有很多研究生到日本去学习交流,但回来后却变成了日本画。戴老师用他的创作实践和认识,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兹借鉴的道路,他提出了在重彩画的视觉语系里,再造与传统的工笔重彩或者淡彩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结合,然后用以意赋色的观念,以线作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中国画如果没有线则不成立,在这根性上我觉得可能是维持中国工笔画,且保持中国工笔画的写意性与民族性最需要发扬和提倡的。
金松
金松:祝贺戴老师的画展,规模非常宏大,我看了很激动,也是我们学人物画晚辈的学习榜样,刚跟戴老师合个影以此鼓励自己,我要努力。
我是温州人,一直以来也在关注温州历代的工笔画大家,包括戴老师的作品。我曾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温州工笔画的文脉中发现一些现象?从元代名震四海的工笔画大家王振鹏,到近代的汪如渊开创的“永嘉画派”中西结合画风细腻,再如海上大家刘旦宅、徐启雄、谢振瓯、包括戴老师,为什么他们都这么擅长画宏大的场面?为什么各自都有非常灵光的工笔画个人特色,又非常有毅力?我在想,这其实是我们所讲的“温州精神”在温州人的画面上具体而形象的体现。我们发现历代温州画家中画大写意的几乎很少,画工笔画独步天下的非常有特点的比比皆是,对这个现象,如果有志于研究温州地方美术史的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专题,应该好好挖掘加以研究和宣传。温州是百工之城,手工业非常发达,所以温州人是特别聪明、很灵光的,这种大环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温州画家的绘画特点,温州的美术史专家或者温州美协也可以把这些温州地域美术现象作为专题去探讨和研究。
第二,戴老师比较谦虚,自称没进过学院,但是他的创作的能力、驾驭画面的能力,我看出自学院的画家都不一定能胜任。中国画画家不一定都是经过素描、速写的训练,据我们了解,戴老师是以连环画为基础起步,一砖一瓦的打基础,早年连环画出了好多,这让他后面大场面的创作具有大导演的能力。现在美院出来的人习惯画一个创作非得要去拍一组照片拿过来画,我看戴老师的作品不是这样的,他已经形成自己的一种图式,他不需要看真人,自己会编导出来一个非常协调、舒服又很有形式感的画面。包括在温州原先像谢振瓯老师也是这样,能力非常强,但是他自己也没经过学院的训练,他们其实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创作模式了,这个模式也不是概念化,而是从模式中会编密码一样编出自己的图式来,这其实是中国画学习和思考的方向,作为教学来讲也是一个思考的方向,其实学院派是要反思自己教学的,从戴老师的作品里面我是有这种感受。
刚才其他老师也说了戴老师各方面的工笔画、大场面、现代、古代,手法多样。我刚才去看的时候,因为今天匆忙了一点,我现在老花了,眼镜忘在车上,盯着看小的白描,我看到那个白描很激动。那种小的画面,线条不仅仅是手法,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感情,自己已经能够营造整个画面意境的笔调了。戴老师刚才讲到工笔要当意笔来画,这个我还没仔细看,但我非常感动的是白描。我最近也在画一套浙江美术馆约稿的白描组画,结果一画,我觉得白描很见功底,在这么小的画面中刻画各种形象、道具,没有童子功不行。戴老师现在在温州也办一些学习班,带年轻人,我觉得白描是需要传承。白描要让年轻人学会形式感或者语言,这里面学问很深,太见功底了。戴老师画展里的一张作品《华佗》,我一看就很激动,还需要上颜色吗?我觉得很精彩。
大家都讲了戴老师的为人谦虚、治学严谨和超强的韧劲,因为我原先也在温州,跟戴老师接触比较多,对他这方面印象也非常深,是我学习的榜样!
余宏达
余宏达:戴老师是我们人物画研究会的顾问,去年我也是非常有幸,我也是温州乐清祖籍,今年回温州做还乡展,参观了戴老师的工作室,对他的工作状态我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感觉印象非常深刻。同样,我也是画工笔的画家,对我们也是非常有激励的作用。
今天看了戴老师这么多作品,首先觉得戴老师的作品有一股静气,安静的静。虽然很多的作品场面宏大,但是这股静气(还在),实际上静气也是工笔画特有的。这个静气从技术层面上我觉得就是戴老师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状态,具体落实到工笔画上就是薄染多罩,力求每一根线条的完美,慢慢的把它堆积起来,所以即使是非常宏大的画面,整个气氛让人家感受到一种静气,没有那种很燥的感觉。因为画画的人心静,所以画出来的画也特别静,这也是工笔画一个最大的特点,能够把这股静气传达给观者其实本来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戴宏海 羲之逸趣趣图 57x60cm 绢本设色 2003年
第二,刚才几位老师也都谈到关于学院派和连环画之间的关系,我自己也有一些这方面的想法,我可以谈一下。因为学院派尤其人物专业,尤其我自己也是学院这么一路出来,追根溯源,学院派人物专业最早最知名的是浙派,事实上它是脱胎于西画的体系,早期浙派的几位老师,包括我的老师顾生岳先生,他们都是学西画的,所以我们的人物画学院教育事实上是以写生为基础。就像刚才金老师说的,要造型非得拍个照片,对对象的依赖特别大,第二个,对细节追求会特别多,在造型上面和今天戴老师给我们的造型事实上我感觉是两个体系,其实戴老师这个造型体系装饰性意味更加重。其实工笔画的三个要素其中一个是平面性,平面性就是要有装饰性,如果没有装饰性的话平面性支撑不起来。我们学院浙派脉络下来我们事实上也是画得很写实,装饰性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而且它这个造型的意味和纯粹的写实造型意味是不同的,这一点我觉得作为学院教育应该要把它加进去。就像刚才池老师说的,其实连环画只要没有连环画气,他有装饰性这些特有的东西,而且他这一路造型更接近传统的造型,我们现在学院的造型其实是从西画的造型里面出来。我们当时学素描喜欢学荷尔拜因、伦勃朗这一路,但事实上我们传统的粉本造型对形的理解是不同的,包括谢振瓯老师也谈到过图式语言,这个图式语言在中国画当中起到了很强的作用,尤其是在这次戴老师的展览上,我觉得体现的非常充分,包括很多构图都是很巧妙的,让人看了感觉眼前一亮。这些东西对我们学院的造型都是有很好的补充,也是值得很多搞理论的专家后面要认真去研究一下,不然的话,学院造型画到后面其实就变成画了一个头了。但我观察戴老师的作品,到后期他也在吸收学院造型一些精华的东西,特别是画大的人物,造型、面部也更加深入了,他事实上也是反向的操作,这也很有意思。今天我读出来一些内容。
第三,我觉得戴老师的作品有一种像诗的感觉,有诗性,这种诗性就像刚才池老师讲事实上是文人画的体现,看他的画就感觉像读一首诗,这种感受特别美好。这种美好的东西事实上也是戴老师内心美一个外化的表现。工笔画我觉得是最典型的技以载道的一个表现,因为工笔画技法繁复,而且程序性强,像传统的画很多类型化多,在这些程式化、类型化当中,再把它进行变化,然后一点一点积累出一张画面,这整个过程虽然技法性很强,但是真正能把技法融合起来,最后突出一个什么?最后给你讲的是关于道的一个故事,大家能够看到画家内心的东西,而不是简单像禅宗画寥寥几笔,感觉那个就是道,事实上真正的道是大量的技法堆积出来,它是有规律性可寻,就像佛教的逻辑性非常强,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对工笔画的认知和研究,今天通过戴老师的这个展览应该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它,而且把它推向一个新的层面。很多人认为意笔就是高,工笔就是低,我觉得通过这个展览已经看得非常清晰了。
林绍灵
林绍灵:戴老师《南宋御街》的名气老早扬出去了,戴老师今天的展览,我一定要来看。印刷品以前也看过,毕竟看不清,今天看了以后,真是不得了,特别的感动与激动!
我想戴老师《南宋御街》为代表的一系列这样辉煌的作品是不是从当下来说,可能是现在这个时代这种形式的最后辉煌了,是老一辈中国画家坚守传统,毕生努力而修成的正果。为什么这么说?刚才余宏达老师说到传统中国画的特性,这正脉的传承也可能已经式微,现代的中国画展我也经常在看,我感觉工笔画虽然发达多种,各种思潮融合,或许也把中国工笔画推向了新的高潮,但是我们反过来说,真正扎根于传统的中国画正脉的东西恐怕也在不断流失。刚才各位老师说了,像戴老师的造型是传统中国画所特有,我就非常佩服,我觉得这样的造型同传统的陈老莲一路下来,也同当年中国连环画的辉煌、同中国传统程式化造型的继承都有关系,才能造就戴老师这样的成就。
我们说程式化似乎是一个贬义词,但我觉得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上论是褒义词。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其实具有非常强的程式化特色,我们的戏剧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程式化的艺术。这是历代艺术家对现实世界高度抽象化所提炼出来的一种审美特质,这样的旋律我们一听到耳朵就会获得有记忆,我们心灵就会有感应,多听了就会觉得很美,这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特点。戴老师的作品,也具有这种特征,他的人物造型动态根据美的程式自如表达,作者可以主观的表现人物的形态,非常自由。画里有千姿百态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俯视仰视都可以通过戴老师的想象就画出来。长卷中房屋与云彩、人物与背景的关系,通过疏密紧松的线条自由地表达出来,充满着节律感的美。
因此说,戴老师的造型线条有自己一套处理手法,很美,很有说服力,而我们现在有些工笔画,造型或从照片中来,没有功底的画家甚至根据照片的轮廓线勾勒出来的,线条哪会产生这样的韵律感、节奏感?戴老师的造型已经进入了自由的世界,画的古代诗人头颈可以很长,画华佗的脑袋可以画得很大,超出了人体的比例结构,但看起来很舒服,在画里是很合理的,恰好表达了诗性的美感,这些传统的程式造型美,对于主观地表达作品的特殊含义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刚才池老师说有的作者从连环画出来存在一种造型的概念化问题,戴老师虽然早年创作过很多优秀连环画,但戴老师已经很好地去掉了这些造型的概念化问题。他的造型是生动的,丰富的,多样的,有非常精彩的社会形态,有无穷的故事交织在里面。
戴宏海 杜秋娘晨妆图 135x197cm 绢本重彩 2011
我们以前一直在说《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的绝唱,也是中国美术的典范,今天我细细看了《南宋御街》,我想《南宋御街》是不是也是当今的绝唱,这样的作品以后要出来还是不容易的,有时代因素,有画家因素,最重要的是这样传统锤炼出来的画家非常少了。
第二,戴老师对传统的坚守。戴老师在传统传承上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功夫,但还在艺术上还不断创新。刚才听了戴老师的三次变法。传统工笔画,如果不创新,这样的大画巨作真的是容易单薄。戴老师画面的设色与肌理非常丰富,人物脸面手上的渲染、衣服特别是旗袍上色彩太丰富了,技法非常多样,我们画水彩画恐怕也很难画出这样丰富复杂的感觉来。正像专家发言说的,他工具箱里面工具很多,各种各样的技法很多,非常丰富。我刚才看了画册,画册其实是画远看的效果,色彩丰富厚重,要素雅有素雅,要华贵有华贵,得心应手。这是对传统工笔画的发展。
温州工笔画与传统绘画的文脉很强,这个文脉能传承下去是很有特色的。现在油画界、水彩画界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丢掉相机进行创作,绘画会更生动。当然相机作为参考可以,但太依赖于相机画面生动性就差了,人创作的主动性就削弱了。最近几年我也尽量避免相机画自己心里想到的东西,这样创作会进入一种自由状态。温州应该传承戴老师这样的造型的美,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
第三,戴老师对温州乡贤的崇敬,创作了刘伯温、谢灵运等一大批历史上著名的乡贤,戴老师还多次表现瓯剧,我都感觉非常好。地方文化其实非常需要真正熟悉理解乡贤故事,真正有感情的地方画家去表现,这对于祖国文化、对于地方文化建设都是非常有益的,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张成毕
张成毕:十几年前,戴老师请魏新燕老师来给温州参加美展的作品把关,我和金松老师一起陪着,仿佛就在昨天,那时候我30多岁,一晃今年50多了,人生很快。戴老师在开幕式上说:“60岁的时候,我想到70岁,我会画得比现在好些。70岁的时候,我又想80岁我可能会画得更好些。现在我80岁了,还是觉得画得不够好。但时间不等人,丑媳妇终究要见公婆。”让我感触颇深,艺术人生是有时间限制的。戴老师在80岁才第一次办个展,他是位对艺术作品呈现有苛求的人。温州市美协和温州美术馆作为执行承办单位,在组织工作上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尽量把它做得更完美、做得更好些,能够体现戴老师艺术的精华和他的学术观点,这是两家所有组织者跟工作人员的初衷和想法。
前面许多专家对戴老师的艺术成就、艺德,以及对中国画的传统继承与时代精神都谈得非常深刻,让我受益匪浅,许多观点非常赞同,不再重复累述。作为这次执行承办单位,作为晚辈学生我谈两点:
第一,作为承办方想说感谢。非常感谢今天所有来的专家与嘉宾,为展览增添了光彩,也给我们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解读课,让在座晚辈们系统地了解戴老师艺术历程,更多了解当下中国画现实主义创作的意义。这感谢词也包含着对戴老师的感谢,感谢戴老师用一生的心血凝聚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广大民众,给社会留下宝贵的文化大餐。
第二,作为晚辈想说要向他学习。戴老师是我在美协工作的引路人,并赋予我重任。他对我影响很大,不仅在专业创作,还有在学习的态度、工作的韧劲上。我是水彩画专业,戴老师是中国工笔画,虽然在画种上没有师承关系,但在我心目中戴老师是位好老师。老师的概念很广,不仅仅是在艺术上传承、教导,还有为人、做人的潜移默化的启迪。我与戴老师这么多年的相伴,比较近距离的接触,我对他有三个印象。
1、戴老师是位善于学习的人。今天专家讲到,戴老师虽耄耋之年,但在他的画面中却呈现出年轻、朝气,我深有同感。虽然他所画的大部分是历史题材、古装仕女,但画面的构成、色调无不呈现当下审美情趣。戴老师不服老,一直以年轻人的心态要求自己,特别是在专业上,几十年如一日,关注各类展览,研究各家所长,修正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学习吸收,不断完善自己,去接受新生事物,不墨守成规,这些年轻人身上应有的状态,在他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2、戴老师是不断给自己加压的人。一个人一时或一阶段的执着、投入,这样的人很多,但几十年不间断地给自己加压,确立新目标,这就有点难了,特别是到高龄,还持之以恒,是比较困难的。《南宋御街》创作,他整整画了三年半时间,每天的工作都在16小时以上,吃住在画院,可以说,他是用生命诠释了艺术真谛,那时他已近七十了。这张作品在浙江美术馆展出,得到社会各界好评,许江主席在开幕式讲话中给予了高度评价。当时我想,戴老师这样的鸿篇巨制完成了,估计以后会休闲一点,画画小品,不要每天像苦行僧一样。可他不是这样想。随后,第二次的挑战就是中华文明的国家重大题材《乾隆南巡》。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陪他去了海宁,去堤坝感受,去寻找资料,后来他自己又陆陆续续跑了多次。那幅画完成后,我说这样的大画你就不要再画了,太伤神,工笔画需要时间,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可他不是为了参展去画,他是从内至外对艺术的热爱。不久,他又给自己定了《十里红妆》的主题,满纸铺陈,气势恢宏,画了三年。我一直认为,戴老师的生命是和他的绘画艺术合为一体的,他从不松懈、不断加压,今天的成就,今天的传世之作,也印证了天道酬勤。
3、戴老师是不断挑战新高度的人。就如戴老师自己在答谢辞里说到的,60岁觉得看看还不行,到70岁又不行,到80岁总行了吧,还是不够好。这展览我和戴老师做了很长时间的沟通,原本是2020年举办的,因为疫情的原因,时间上反复衔接与调整,最后确定巡展先在浙江美术馆,5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要把他一生在艺术创作上所思所想的通过展览展现出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今天个展如期开幕,我们看到戴老师在艺术创作上一生都在挑战新高度。从历届的全国美展到重大题材创作,从仕女图、历史文化名人到《南京路上好八连》,无不透出作者匠心独运,精雕细琢的哲匠之心。昨天在展厅里布展的时候,有位同志跟我说,真不容易,戴老师工笔画能够有这么多的宏篇巨制,还有这么多数量的作品,他的时间从哪里来?戴老师每天除去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是在创作上。女儿在美国多年,也没想到去跑一跑,去旅游。戴老师不断挑战新目标,不断创造新高度,对我们年轻一代艺术家如何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深,既是启发,更是学习的榜样。
我想这个展览不仅仅是戴老师自己个人的艺术总结,更是温州美术界的一件大事,在温州美术的历史长河上必定会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之川
陈之川:观看了《戴宏海中国画作品展》感慨颇多。首先为如此量大的鸿篇巨制感到震撼,也为戴宏海在创作上长年累月不懈的艺术劳作而感动。仔细品读他的作品,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与想法:
一、格调
无疑,戴宏海先生的作品的格调是很高的,一幅作品的品质、品味很重要。无论其作品大俗或大雅,都蕴含了作者的修为和内涵,因此作品所呈现出的面貌,即可领略其艺术功底的深浅。好的作品是有温度的,它会触动观者敏感的神经和心灵,产生激情,使人振奋。
二、格局
戴宏海先生的作品,格局是很有气度的,尤其在把控重大题材方面,更是气势恢宏,匠心独运。无论从画面的架构与布局,即排兵布阵,均注重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照与设置。画面饱满充盈,有条不紊,同时又非常注意细节的描述,人物与场景的真实性经得起考证和推敲。作者以满腔的热情与史诗般的情怀,谱就了一曲震撼人心的历史长歌,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三、格物
戴宏海先生在工笔人物画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得益于他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为此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承受的心血和代价。这也和他早期把握住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关,他长年坚持连环画创作,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很好的掌握造型规律。在人物塑造与刻画上做到形神精准,技巧娴熟,得心应手。线条的运用随结构变化而疏密有致,生动活泼栩栩如生。随着审美情趣的不断提升,画面中所蕴含的形式感、现代感也越加自然天成。对于色彩晕染,也更是浓淡相宜,给人以清新高雅的美的享受。有如此夯实的基础,其间不断推出的重大题材创作,更是令人赞叹与佩服。
戴宏海先生的工笔人物创作已是炉火纯青,我们期待他在耄耋之年,再继续看到他的新作问世!
赵辉
赵辉:戴老师德高望重,画品、人品均高,是我们温州晚辈学习的榜样,我作为一个晚辈在此谈谈学习心得。戴老师的艺术我觉得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多元系统,是融合各种矛盾对立元素的组合体。在他的画面中我们能够看到,他总是将整体宏大的气势和人物个体的精妙塑造相结合。他画了许多主题性创作,作品构图场面气象磅礴,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人物上,我们会发现每一个人物造型都是那么生动,情绪都是那么的饱满。虽然在许多表现日常生活小景小品中,他描绘的人物不多,场面紧凑,但是我却从其中体会到那种落落大方的气象、一种从容不迫的格局、一种日常生活当中的人情温暖。
第二,戴老师在艺术语言上注重形式感、装饰性,但这种装饰性和形式感与人物写实性的表达相结合。他这种形式感和装饰性使他的绘画具备了一种现代的意识、一种现代绘画的朝气,给古老的中国传统工笔绘画赋予了一种新的趣味和审美。写实性则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是对社会、对人情最为真切的一种表达和落实,在技法层面上也与装饰性、平面化形成一种对比的关系,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陌生化的张力。
第三,戴老师的艺术无疑是来自中国传统的,他继承的是一个大传统,他画面当中所体现的仁爱就是我们传统人文精神当中的根本,在技法上戴老师对传统的吸收和继承也绝不止于某一门某一派,在他的画作当中我既感受到传统文人画的清雅明丽,也感受到庙堂肖像的端庄与厚重,文人画与庙堂肖像造像的这两种风格在他画面当中相互碰撞、相互遭遇形成戴老师自己特有的一种风格。
第四,在他的艺术当中无论是鸿篇巨制的主题性创作或是历史画,还是表现日常生活琐细的小品,它们都只有一个指向,那就是人,是人的本身。他笔下的人是在我们时代大潮当中生动活现的人,他们体健貌美,有情有意。戴老师笔下的人既是对现实当中人性美好的表现,也是对“人”的一种希望和寄托。
最后我想讲的是,戴老师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师者风范。他所代表的是对过去既往的一种继承,同时也是一种当下耕耘的收获和对未来的一种开拓。他承上启下,他每每提到自己的艺术经历时,必定提起李成勋老师对他的教育,因为这是他的来路。追溯来路是为了更好地走自己的开拓之路,戴老师开拓的是一条他自己的新路,他的努力和贡献大大拓宽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艺术语言、艺术题材等等,他所代表的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当代新的成就。同时,他还开创着未来之路,他深知艺术的传承更在于未来,所以一直对后辈提携有加,因为后辈代表着未来。我自己就是一个受益者,二十一年前,我还在乐清师范教书,突然一天中午接到一个电话,就是戴老师打给我的。我没有和戴老师有任何的交往,他不知道从哪里看到我的画,就提名我参加由省美协举办的“温州美术作品晋省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展览。他说:“你是赵辉吗?你的作品我觉得很不错,希望你能参加这个画展。”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对我而言既是被认可也是一种鞭策。后来我要去中国美院学美术史论,戴老师得知后对我说:“赵辉,你画得蛮好的,你现在去读史论挺可惜的,你以后还要继续画。”我想他如此对待后辈肯定不止是我一个人,很多的晚辈都受益于他的关心、教导和提携,那是因为他始终着眼于艺术的未来。
戴宏海:非常感谢,今天我听到的都是赞扬的话,我觉得我没有这么好,不过这些鼓励也非常好,有些对我的表扬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算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接下去我还是要画大画,因为我今天听到大家的发言,我各方面没有衰退,我的创作方向还对头,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以前我老觉得现在社会变化很快,我的这种画法有没有落伍了。我看到很多老画家都在重复昨天,我对自己的作品很有危机感。因为年老了以后,各方面都衰退,所以我很注意自己有没有退步了,现在可以放心地画了。我是个善于学习的人,而且我特别重视向青年人学习,我的学生也都是我的老师。我跟学生讲,我们是互相学习的关系。今天的研讨会时间比较匆促,大家把作品集带回去再看看,以后还可以继续交流、赐教。
来源: 《美术报》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