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屋的女人们》创作于2003年,缘起于两部电视剧--《大屋的丫环们》和《橘子红了》。这两部电视剧根据温州作家朱月瑜、琦君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都是反映民国初期温州农村大宅门里反封建传统的女性题材。而且前者故事的发生地就在永嘉县芙蓉村“司马第”大屋。电视剧一经播出便吸引了我,以至于专程去“司马第”大屋进行了一番考察。随后,一股创作激情涌上心头:何不借题发挥,调动绘画手段,表现“大屋的女人们”--这种人文关怀也一直是我的艺术追求之一。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历来具有悠久而深厚的人文传统,所以“司马第”大屋的故事深深地唤起我内心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同时,我钟爱表现女性题材和旗袍服饰,而大屋女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两者兼具,何乐而不为。
“司马第”大屋是永嘉境内楠溪江流域最大的官宦住宅,清康熙年间建造,总占地面积6500多平方米,由三幢两进四合院并列组成,合计24个中堂、 46个整间。三座院落都由院墙围护,各有自己的正门,共用一个横向的宽大前院,两侧各为三间家塾和一所大花园。史料记载,大屋的主人陈氏父子都是进士出身,父官至奉值大夫,兼任“司马”之职,宅内中央大厅“聚星堂” 金匾为清乾隆皇帝所题。如今大屋物是人非,俱往矣。我曾三次深入大屋,每当我面对那宽大的宅院、考究的梁枋、门窗格扇的木雕,精美的漏花砖墙,听着芙蓉村的老人们讲述大屋的传说,不禁想象这里昔日的辉煌。大户人家总有复杂的人际关系,男人外出做官,家中便剩下女人和孩子,这些体面光鲜、衣食无忧的女人在做什么呢?她们又有哪些快乐和烦恼?至此,大屋女人们的形象已印在心中、活在脑海。
我精心刻画的大屋女人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她们穿的是民国初期典型的旗袍式样,相拥着朝一个方向走去,灰暗的雕花门扇和青色地砖营造出幽深的意境,以迎合人们对于遥远年代大户人家氛围的联想。为了画面整体的唯美效果,我不厌其烦的制作女人们衣服上的繁复花纹和精美头饰,但又让她们的眼神流露出迷离和茫然。处在画面视觉中心的白衣女子,刻画最为细致, 眉清目秀、皮肤白哲,富含精致花纹和滚边的白旗袍更衬托出年轻少妇的楚楚动人;她驻足回首、若有所思,有点惆怅、有点忧郁,是对人情世故的担忧,还是对今后命运的憧憬。这个瞬间,这些女人己经不单单是“司马第”大屋曾经的那些姑婶婆姨,我更希望她们以及所处的场景以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向人们呈现出来,给观众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并在心灵深处留下伤感印记。之所以着力营造的是忧郁、伤感,而不是快乐。是因为快乐偏于肤浅和遗忘,而忧郁趋向于高贵和救赎。《大屋的女人们》所追求的就是将忧郁体验成功地转化成审美形式,用艺术语言去创造精神感受。
《大屋的女人们》在用色方面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大面积的弱色、小面积的强色,均衡搭配无彩色系的黑白灰。黑色是色中的无冕之王,任何色彩和它在一起都会变得神采飞扬,因而是最好的衬托色。而白色是纯洁、神圣的象征, 大面积的运用白色,可以增加画面的崇高感,黑白配合可以创造出非常优美而高级的调和关系。中国画自古讲求的“墨分五色”,便是黑白灰和谐统一运用的体现。这幅作品画于温州皮纸的反面,大面积的白色是用白粉擦在皮纸的粗糙背面所造成的特殊效果,而非采取渲染罩色的传统方法。这种设色观念和方法使画面整体更为大气、厚重。
《大屋的女人们》的服饰创作参考了《中国历代服饰》中的实物资料,也得益于电视剧《橘子红了》,剧中女性的服饰设计非常大气,结合演员对于人物塑造的高超技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创作期间,我反复观摩电视剧,以期让自己进入那个特定历史时代。可以说,对于兄妹艺术的借鉴,极大地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时代精神。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