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戴宏海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戴宏海各阶段创作的133幅作品,全面展现了他的创作历程。此次作品展是戴宏海60余年艺术人生的第一次总结性个展。
开幕式后,《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主持召开了主题为“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的学术研讨会,骆献跃、王镛、丁宁、张鹏、郑工、徐虹、裔萼、于洋、邵晓峰(以发言先后为序)等10位专家、学者就戴宏海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与时俱进的艺术观点从各自的角度深度解读,畅所欲言。北京各艺术院校及各界艺术人士5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以下为各专家、学者的发言纪要。
研讨会现场
尚 辉
尚辉(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本次研讨会主持人):
今天戴宏海中国画作品展览,大家看了作品很激动。戴宏海先生今年已经80岁了,他的艺术经历可以概括从民国到新中国再到新世纪以来中国画发展的特点。戴宏海先生不是学院派画家,在他成长的年代也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未能够如愿地走进美术学府,但是戴宏海先生除了自己刻苦学习之外,还到上海师从李成勋先生,他的中国画和连环画受到李成勋先生的影响,从那个时候开始戴宏海先生坚持连环画创作。
上世纪50年代末,戴宏海先生有几部连环画正式出版,一直到80年代大约出版了30部连环画。戴宏海先生在的工笔重彩画《岳飞》,获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的优秀奖,还获得第三届连环画评奖二等奖,他的《柳毅传书》,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还获得第四届连环画评奖三等奖。戴宏海先生在80年代主要以连环画创作而享誉画坛,70年代戴宏海先生还创作了单幅的重彩绘画,反映70年代特有的主题性创作的艺术特征。当然,戴宏海先生坚持连环画创作一直到90年代,我们展厅里看到他的很多作品,实际上是八九十年代的代表作,尤其是《柳毅传书》,还包括《聊斋画皮》《岳飞》组画,这些作品能够唤起我们对连环画的记忆。当时连环画代表了中国美术绘画探索的水准,我跟戴宏海先生一再说,不要小看连环画,不要觉得自己曾经从事连环画好像和中国画遥远,不是的。连环画在5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在中国美术发展上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戴宏海 聊斋画皮之一 绢本设色 52cm×38cm 1992年
戴宏海的作品,实际上是从连环画转到中国画创作,或者说他是兼顾着连环画和中国画的两手,连环画实际上就是中国画的创作,中国画又在连环画创作的基础上,善于表现非常丰富的社会风貌,他所表现的社会风情、形态和细微的特征,可能是我们所认识的中国画家所不具备的。
刚才吴为山馆长在开幕式上谈到了,戴宏海先生是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而创作的艺术家。如果说中国画的创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进行了两次重要的现代性转型,这种现代性的转型和表现社会现实,以及有意的学习连环画表现生活的方式是极为相关的。当然同样重要的,也有像戴宏海先生这样的很多连环画家转变为中国画家。比如我们所知道的方增先、冯远等,都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连环画。有关新中国美术的研究,有关新中国中国画的研究,都和连环画构成了密切的联系。
戴宏海先生来自于浙江温州,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连环画家如何从事中国画创作,如何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也包括最近的****创作工程。从他身上让我们看到一种连贯性,连环画和中国画所构成的关系,这是我第一个想表达的观点。
戴宏海 岳飞 绢本设色 22cm×28cm 1983年 中国美术馆藏
第二,戴宏海先生的中国画是从工笔重彩开始,但是最出名的比如说《柳毅传书》,我个人定位是工笔淡彩,或者说在从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戴宏海先生的中国画是在工笔重彩和工笔淡彩之间。《柳毅传书》我之所以特别看重它,就是因为这件作品创作于80年代末,当时有关现代主义思潮、中国画变革等很多元素都在这套连环画里面得以呈现。
《柳毅传书》并不仅仅是一个形式美的问题,还有很好的意境,在表现江南环境的同时也把敦煌壁画《飞天》的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柳毅传书》在某种意义上是戴宏海先生中国画探索的一个里程碑,我从来不觉得它是连环画,而是采用连环画的方式,但是从工笔淡彩的角度来讲的确达到了高峰。从这之后戴宏海先生有关中国画的创作总是在淡彩和重彩之间,如果发掘这个审美的来源,可能和江南人清淡的意味、悠远的雅致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戴宏海先生今天这个展览叫中国画作品展览,我们可以更宏观地来看戴宏海的创作是如何从连环画转到中国画,或者说他在创作连环画的同时,同时在创作中国画。
戴宏海 柳毅传书之四 绢本设色 25cm×21cm 1985年
我们今天的主题性作品画幅都太大了,画幅大当然很好,但是超越了自己表现能力的时候,这种大肯定是空洞的。说这个话的原因,就是因为看到戴宏海先生画的《岳飞》组画,这件作品从近景人物到中景人物,甚至再到远景像黄豆粒这么大人物的头像处理,各各具有神采,而且在勾和染之间,形成了很好的关系。
戴宏海先生后面创作的《南宋御街》,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时期创作的新的《清明上河图》。《南宋御街》把众多生活中的千姿百态的人物、社会中各种面相的人物,都放到这一个画面里面,全景式地展现南宋时期的御街全景,这是今天中国画主题性绘画的一次很好的实践和突破。
戴宏海先生给我们提供的可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很多,所以我们应该开这样的一个研讨会来深入剖析。
骆献跃
骆献跃(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浙江省美协副主席):
我先介绍一下戴老师,从介绍开始谈谈我这么多年来对戴老师的认识,也介绍一下温州的工笔画。
温州的工笔画很有建树,除了戴老师,还有徐启雄、谢振瓯,都是差不多年龄,同时代聚集在温州,一起开始连环画创作以后,开始工笔画创作,并且在全国美展都拿了奖。温州有工笔画创作的氛围,而且这个氛围连续了几十年。除了工笔画,还有木雕等,在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们浙江人称温州是“百工之乡”,从事这些艺术创作的艺术家,都有一种非常敬业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在里面。这种精神体现在艺术家身上,大家在戴宏海先生的画展里能看到。
戴宏海 南宋御街繁胜图局部
我跟戴老师认识近20年,真正接触多是在我做秘书长以后,当时正在接手浙江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也就是今天看到的《南宋御街》。我们那个时候经常要审稿,戴老师从温州坐夜车过来,每次都是最早到美术馆,美术馆开门时他已经拿着画稿等在门口。每次审稿,专家们一致认可的就是戴老师的稿子。我又去温州,到戴老师的画室看他的创作,他就住在画室里面,他的夫人给他送饭,白天晚上坚持创作。戴老师除了创作上的精益求精,还有史料研究和前期准备工作也做得很到位,如《南宋御街》中大量的人物、服装、道具、建筑。我记得他在创作《乾隆南巡》的时候,当时中国美协组织了一批国博、文史馆、美术界的专家到杭州审查作品,孙机这些老专家都是很严谨的,而且有一说一、从来不会拐弯抹角,很多艺术家当时都被他们说得抬不起头。但是戴宏海老师的那件《乾隆南巡》很顺利地通过评审。就因为戴老师在创作这件稿子之前,做了大量的史料研究和学术准备,他多次跑到海宁现场考察,到各相关博物馆搜集史料。在小草图形成之前,他已经做了非常详尽地调研工作。戴老师对艺术是非常求真、非常认真的一位艺术家,在他的历史画里,都是尽量不出现有违史实的东西。
戴宏海 乾隆南巡 纸本设色 271cm×440cm 2016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当年浙江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评奖,我们请了全国大概20来位专家,浙江省的专家一个都没参加。《南宋御街》获得一致好评,在100件作品里面排第二,获得银奖,金奖只有一件。我作为秘书长全程参与评选工作,亲耳听到大家对于《南宋御街》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浙江美术界有这么一位工笔画的代表人物,我们很自豪。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戴宏海老师又在培养温州工笔画队伍上做了大量工作。他带了20多位学生,帮他们看创作,作品出来以后办展览,再交流、再创作、再写生,一轮一轮地在做。这几年温州的工笔画队伍,青年人多了起来,好的作品也多起来了。戴宏海老师不仅是一位非常严谨、非常敬业、有高度的画家,在他身上还体现出很强的责任感,是一位能够为社会培养青年画家队伍、青年人才的美术辅导者。前面说的谢振瓯,后来全国获奖后调到了西安,又到福建,现在住在杭州。徐启雄去了浙江画院。在引领温州工笔画队伍发展上就只有戴老师一直在坚守,所以浙江美术界都非常感激他,许江主席也一直对戴老师赞赏有加,他既是一位画家,为我们提供时代精品,同时又为我们培养人才。
尚辉:骆献跃兄对戴宏海先生创作,特别是参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创作的《乾隆南巡》和浙江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的《南宋御街》进行了介绍,谈到了温州是“百工之乡”。在这两件作品,尤其是《南宋御街》作品里面表现出这么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他表现的百工对象有关系。
王 镛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华书画家》杂志主编):
我最早接触戴老师,就是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的《乾隆南巡》,我是评委,当时大家没有什么异议,很顺利地就通过了。戴老师在杭州展览的时候开过一个研讨会,主题叫“中国画传统与时代精神”。我想就这个问题,通过戴老师的作品谈一点我的看法。
我觉得戴老师的作品,可以说在某一个侧面代表了中国现代或者当代中国工笔画的演变过程,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演变过程。而且所谓的时代精神,我认为不只是体现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本身,包括造型、色彩、构图、线条等这本身就体现了时代精神,甚至更能够体现时代精神。戴老师早期的作品,如《柳毅传书》连环画,正好是1985年左右创作的,是八五美术新潮兴起的时候。我认为在这套连环画当中,可以说是折射了当时中国画的变革,并不是机械地去模仿、变形、夸张,而是根据他的表现需要,大胆地采取了很多非常浪漫的、带有想象力的一些构图,而且把装饰性和情节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我看再早的戴老师作品,还是受当时的风潮影响,但是到《柳毅传书》已经变了,这个风格开始走向现代了,接受了现代的形式美、构图的奇幻色彩。
看了戴老师这么多作品,我觉得他是一直不断地探索中国工笔人物画新的表现形式,不满足于八五时期的探索,而是在不断地探索,这也反映了我们时代不断变革的精神。
戴老师有非常坚实的线描功底,线条非常扎实,是几十年的磨炼才能够画出这么成熟的线条。而这种线条又和中国人物画流行的素描、写实、造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为他没受过学院派素描系统训练,所以也不受束缚,可是他又适当地吸收了一点素描造型的元素。尤其是后期的人物,在传统的染色、线条基础上,又多少吸收了一点素描里的造型。但是这个素描的造型不像现在很多人物画画得那样特别突出,现在很多人物画,无论是工笔、写意,画得都跟照片似的,和勾线平涂的服饰特别不协调,很难吻合,有的写意干脆把服饰就用大笔一刷。戴老师是适当吸收,适可而止,有微微的素描立体感,但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染法。
我们都说人物传神写照,都在眼珠之中。眼睛是传神的,可是我注意到戴老师很多人物画的眼睛是有眼无珠,眼睛有的是空白,有的涂了淡淡的绿色,但是相当传神,就像古希腊雕塑似的。那就是说传神并不一定非得画眼睛,人物的整体造型,或者动作,都可能传神。所以他的眼睛这么处理之后,反而比那些眼睛画得很具体的更传神,包括后期的《岳飞》也是这样。我觉得这就是他在探索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而且是一种个性化的探索,有他自己独特的发现。
戴宏海 精忠报国 绢本设色 65cm×78cm 1980年
戴老师人物画的设色是根据他的主题,根据他的个人情感来设色。像画西藏、画古典的战争场面等就是重彩,特别符合藏族唐卡的色调。画仕女,尤其是画江南的妇女,比较有诗意的,用的是淡彩,比较淡雅。不管是什么样的设色都能更好地表现人物,而且他还广泛吸收了中国传统的绣像、仕女画,宋代以来的画像,唐代的壁画等等各种人物画可以进行再创造的元素。比如画的秋瑾,表现秋瑾在日本留学,就借鉴了浮世绘的手法,加以中国画的改造。
我认为戴老师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作品,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回归、复兴这种时代精神。从传统中国画当中多方面来吸收可以转化为现代人物画的元素,创造新的表现形式。戴老师的人物画作品可以说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变革、演进和不断创新的趋势。而且特别让人感动的是80岁高龄还在勤奋作画,这种敬业精神也值得我们中青年画家很好地学习和继承。我相信有戴老师这样的当代中国画名家,不断探索新的绘画语言、表现形式,至少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国画还会出现更大的复兴。
尚辉:感谢王镛先生,从中国画传统创新角度,对戴宏海先生如何从线的运用中,借鉴素描的因素,借鉴中国传统绣像的因素,包括浮世绘等深入系统的东西展开分析。
丁 宁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戴先生今年80岁,在中国美术馆做80岁展览,对您表示祝贺。我今天第一印象是感觉看了一个精品纷呈的大展,特别精彩,看了很兴奋。
有时候看工笔画有点郁闷,画的东西执着于细,磨得很厉害,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了。但今天这个展览我一口气两个展厅走完,淋漓尽致、特别畅快,这是好的工笔画给我带来的享受,这是我的第一个印象。
在7号展厅,进去还有丝绸印的画作半透明化的局部,放大了以后还那么好看,真是很棒。我觉得这确实是非常精彩的画展,同时某种意义上也提供了非常值得当代中国工笔画细细研究的个案。
除了画展的精彩,同时我也觉得有一个特别鲜明的印象,我注意到戴先生从1959年开始有连环画的作品出来,一直创作到今天,我觉得这是特别有历史感的,某种意义上见证了画家与时代同行的非常具有探索性的过程。
我特别有感触的是戴宏海先生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旺盛的、创造的欲望。杰出的画家往往会有类似的共同点,就是他们无论在哪个年龄段上,都有一种蓬勃的旺盛生机。也就是说,艺术上青春的状态、生机勃发的状态一直是有的,这是杰出画家的标志,戴先生的画展是非常好的证明。
温州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特别的标识度,温州人在全世界经商也是出名的。我觉得温州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温州没有什么特别有名的艺术院校,但是温州的艺术人才非常多,全国舞蹈界、音乐界有很多温州籍的人。除了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包括非常秀美的风景、山水之外,温州在艺术方面的人才辈出也是全国引人瞩目的现象。
我特别想说的一点是,1959年戴先生出版连环画,我觉得正好跟浙江很多中国画的名家不谋而合,因为浙江很多中国画的名家几乎都画过连环画,如吴山明、刘国辉等。我常常在想,为什么这些重要的中国画作者,他们都有过连环画创作的经历,是不是跟后来艺术的发展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我想这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所有连环画都有叙事节点的把控,你出现一个什么画面,接着再有一个什么画面连续下去,这是对叙事的瞬间的把握。这样的把握往往会给人物画后面的表现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础。
二是画面要老少皆宜,这是真功夫。戴老师在连环画创作里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而且还有非常多的尝试,既有连环画还有邮票设计,还有大的主题创作等,我觉得是多种才华的各种尝试留下的痕迹。
三是在戴先生的画里,有非常充沛的历史感受。既有特别大的历史题材描绘,也有一些举重若轻的生活场景,包括风土人情的生动的描绘。既有对本土相关文化名人的描绘,也有对中国历史文人的描绘。我发现戴先生对谢灵运情有独钟,每次画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掘,每幅画不太一样。另外还画有王羲之、文成公主、诸葛亮等等,涉及非常广,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画家具有非常扎实的、对历史的研究。同时也有大量的现代题材,而且不乏成功之作。
大家谈的非常多的就是《南宋御街》,这是出自不在杭州生活的画家之手,画得如此出彩,也是特别值得研究。我常常觉得南宋虽然有点屈辱,但南宋还是非常强盛的时期,西湖山水不是江南园林的小水,其实有点国色天香,要画南宋版本的“清明上河图”,确实历史上没有过特别对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现在戴先生画出来了,某种意义上完成了填补空白,而且空白填补得极出彩,里面有很多细节,不仅仅是画的细,而且经得住历史学家的挑剔。我注意到,有历史学家专门评论过这幅画,有非常高的评价。这幅画不是看似热闹场面的描绘,而是对历史掌握之后非常精准地把握、表现,而且表现得非常大气。
戴宏海 南戏故里 纸本设色 148cm×182cm 2017年
四是所有工笔画作者常常会因为精细的制作,而磨掉一些情感,尤其是激情抒发的东西。有时候工笔画看起来很细,但是近看了以后会觉得很闷,戴先生的画里面有非常激情的抒发,既做到了工笔的工,又体现了林泉高致的高志,有格调、有抒情的地方,画得极潇洒、极抒情。比如说《南戏故里》出现戏剧人物的表演,帽子飞起来、头发随风飞舞的潇洒,正好应合了对联。另外《战地黄花分外香》中,战士躺在黄花上面,不是特别规整的打仗时候的形象,而是在休息的时候躺在草地上的形象,色调很雅,抒情的意味非常浓厚。包括后面还有一些乡土题材的作品,包括《撞歌》,大概是温州本地的小孩子在山上玩,也是画得非常放松、非常抒情。既有特别工的地方细致的雕琢,但又有大调子的渲染,既工、又抒情。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统一。
戴宏海 撞歌 纸本设色 60cn×60cm 2018年
最后一点,我觉得戴先生还有一个非常难得的地方,他的吸纳是多方的,除了刚才王镛老师、尚辉老师说的以外,有些作品非常大胆地在运用西画里的因素,比如倒影,小孩子做游戏的时候,整个画面在倒影当中再来一次。那个抒情的意味非常浓,这样的画法在以往的工笔画里少有,因为倒影的采纳其实是来自西方绘画。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个画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当代中国工笔画精彩的个案。
尚辉:感谢丁宁教授的分析,丁宁教授谈了好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总体来看待戴宏海先生中国画的特色问题。我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第十二届全国工笔画展览,看到今天中国工笔画虽然是繁盛的,参与的艺术家很多,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是有些画得特别密、特别像照片,有关线和色彩的处理,有关工而写,有关色彩的简又浓,对于这样一些方面,我们从戴宏海先生的中国画里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张 鹏
张鹏(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主编):
首先祝贺戴先生,并感谢您给我们贡献了这么震撼的艺术创作。我是第一次见到戴先生,但是对有些作品是很熟悉的,包括《乾隆南巡》《南宋御街》等作品看过很多次。我原来觉得戴先生是一位非常有历史感的艺术家,但是今天看了展览之后,他也可以称为艺术家中的历史学家。我自己做古代史研究,所以这方面感触比较深。当然也可能是戴先生有自身的先天条件、机遇,戴先生说过自己人生有四次很重要的机遇,但是我想这种历史机遇其实都需要做好准备,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戴先生的创作,可能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的自觉,刚才各位老师也说到,戴先生勤奋,其实也是艺术文化上的坚守。
戴先生的这个展览能够非常有分量、有影响,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区域文化。这是现在全球化关注的热点;第二,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问题;第三,艺术语言背后的人文精神,我们也可以称为文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密切联系、互动的。首先江南地区自古以来是文化重镇,现在有学者提出研究江南儒学课题。戴宏海先生得到一方水土资源,表现的人物、事件,如谢灵运、王安石、岳飞、乾隆南巡等,温州民俗系列、地方传说、地方工程等,可能反映的是一些区域特色,但是他也是为解决全局的问题试点。这些年有关区域文化特色的研究,或者说艺术的表现,就变成了全球化应对国际化的反思,或者说是艺术介入社会的一种方法、路径。一个区域有越来越发达的经济,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形态和越来越丰富的文化面貌,其实都是为它背后的学术思想构建了平台,或者说是舞台。戴先生选择了从区域内容出发,把握区域性主题,用艺术语言把故事讲得非常有魅力。
戴宏海 南宋御街繁胜图局部
戴先生把主题选择和艺术创作放在纵向的长时段历史发展进程里,和他对当下的思考。戴先生选择比较多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激荡的年代,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很多非常了不起的历史经验。大家讨论最多的南宋长卷形制,不是把玩的手卷,应该说是艺术对传统、对文化的致敬,我们可以看到他视线的张力,和传统精神的结合,但其中也有很多反思。
《南宋御街》这卷作品真的可以说是思接千载的宏篇巨制,刚才提到了连环画,真是切中要害,戴宏海先生非常能够把握住连环画的艺术形式。历史文化和连环画的关系,是中国自古以来传承有序的叙事手段,必然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很密切的联系,当然它也有中西文化互动的元素在里面。我们很多的历史文化亲切感,就是通过这样的艺术方式启蒙、体悟到,所以戴老师有些创作,比如说《岳飞》等,就是利用了这样的观察视角和时空的关系,把这种艺术形式抓得非常紧,也控制得非常巧妙。
再有一个,艺术语言背后的人文精神,其实它还会暗合文化转化和创新的问题。因为历史是不能超越的,戴宏海先生把艺术创作放在了文化激荡的历史交汇点,他有能力把握住一个个的课题,也有能力把这样的宏篇巨制用艺术方式、艺术语言把它的内涵传达出来。
戴宏海 南宋御街繁胜图局部
我想戴宏海先生一方面有艺术家的情怀,有艺术表达的办法,同时也有理性精神,批判性的觉悟,或者说是历史的自觉。比如说《南宋御街》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去查证方方面面的内容,从大的空间到小的细节,城市、建筑、人物、车马、店铺、招牌等这些东西。尤其我注意到有一个细节,戴宏海先生对御街地面的表现,当时皇帝车队从这个地方过去的时候,因为怕压坏了石板,每次都把石板拿掉,铺上沙子,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画面黄色的地面表现,像方志文献里也都说,铺南宋御街用了一万多块石板。类似这样细节的考证,但是又不局限在文字里,有历史的想象、艺术的表达,这应该说是以人为中心的理性精神。只有这种理性、感性的结合,才能从比较复杂、比较纷繁、比较多样的表面看到它内在的思想,或者精神的丰富性,获得像戴先生这样的艺术创造的动力。
无论是纵向的历史发展,还是一个横向的区域认知,戴老师以历史文化传达或隐或显的历史文脉,要放在长时段的历史发展中考察,他以个人之力完成了文化工程的创作,可能对戴宏海先生的创作后续要有不断的总结。
尚辉:谢谢张鹏教授。张鹏着重谈的是戴宏海先生的历史情怀,从选择连环画的题材角度,从历史事件来折射我们今天在20世纪的社会变革,戴宏海先生也有表现爱情、表现女性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同样和他后来画的旗袍、女性等等,一方面表现历史人物、表现历史文化,第二方面也表现了中国女性的形象。张鹏刚才谈到他的作品看似是连环画的小幅面,但总是从历史深度,从文化的角度,从必然的角度来书写历史的情怀,里面很多细节的讨论也显示出历史画家对于历史严谨的创作态度。
郑 工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因为我是福州人,所以我一进展厅,看戴宏海先生的画很亲切。刚才大家都谈到了戴宏海先生的画在当下的意义,作为当代的工笔画家很典型的代表性案例,对于我们搞研究的人来说,我们总在想,他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面貌?他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他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我想谈三点。
第一点,戴宏海先生是很典型的专业画家,而且他没有经过学院教育,是画院画家。戴宏海先生有很特殊的经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凭着个人极大的兴趣,或者凭着自己的天分进入到绘画领域,他也有学画的经历,比如说跟社会上的很好的画家,以师徒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是很传统的方式。就像刚才王镛先生说的,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典型的画家案例,在戴宏海身上确实体现出了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中国画发展的整个历程。戴宏海的创作、思考都在作品里面体现出来。戴宏海的画造型很漂亮,人物很生动,如果从造型来说,结构我看不出什么毛病,跟学院出来的画家没有什么两样。很多人画了大量的速写,对人物结构的把握,造型能力,造型性的笔墨,都是用课堂上的素描训练当中来的。但是在戴宏海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训练,但造型比例、结构没有毛病,而且还有很强烈的生动性。我们总认为会出现的专业和业余之间的差异,在他身上没有,当时我很惊奇。
戴宏海 三国演义连环画怒鞭督邮 纸本白描 35cm×28cm 1998年
让我想到作为一个画家的最基本的资质是什么?更多是来自一种天分,当然训练很重要。我不清楚戴宏海经过了什么样的训练,这种训练过程肯定是有的。传统的训练途径,比如说临本、摹本,包括画谱等各种各样的谱系,介入完以后从谱系当中如何转化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从临本当中走出来如何面对生活?写生就是面对对象寻找生动性的表达,这是转型。其实戴宏海的作品已经完成了,而且掌握得很好。但是训练的过程如何转过来的?我觉得这方面值得进一步展开来讨论。画家的资质其实天资是第一位,尤其在戴宏海先生身上,天资是第一位的。
这种天资让我想到第二个问题,刚才大家谈到当代工笔画创作,当代工笔画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非常快。现在年轻人在工笔画中注重的是什么?注重的是视觉效果,注重形式感,注重视觉张力,注重观看方式。进到展厅里,首先能不能抓住眼球、吸引视线,画幅也画得大了,很注重笔线张力和视觉感受、大的效果。但是我看戴先生画的时候,我觉得你的画很明显是从传统走出来的,是从表现对象本身出发,而不是从他的表现形式出发,从表现对象本身出发当中去寻找形式问题。
我觉得这个跟当代的工笔画坛形成了对照,现在很多人为了创作制造一个效果,而去考虑画面构成。戴宏海是从画面题材跟主题切入,走的是很传统的路子,但能从题材和主题当中走出来,形成很有特点的画面形式结构。好几个时期当中这些重要的作品,其实都有这样的用心在里面。戴宏海也对自己整个创作的过程进行了总结,提到了几个节点和几个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当中都可以看到戴宏海的用心和用意。
戴宏海 二十四孝组画行佣供母 拾葚异器 绢本白描 31cm×27cm 2014年
我觉得方向性的不同,可能对我们也是一种启发,就是中国的工笔画如何从传统走到现代,其实传统的路子在戴宏海的身上也体现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如何激活新的可能性,我们经常采用质疑、批判、发展的路线的时候,是一种否定式的,戴宏海是从肯定式当中,从内容、主题、题材出发走向形式结构,而且也没有放弃对形式问题的探讨。
我觉得戴宏海这条路有特殊性,一个画家很有个性的时候,很有天分的时候,身上的很多经验不可复制,也是无法复制的。但是有没有一种普遍性,有没有一种代表性意义?在展厅里面对着戴宏海先生的画,我就在想他的绘画特点,他的创造力从哪里来。在戴宏海的身上,首先我感受到了,他有一种想象力,超乎常人的想象力。我觉得对于画家来说,对情节的把控如果没有这样的想象力,很多生动的情节是抓不住的,人物的动作也把握不住。戴宏海的画很生动,每个很小的人物中都注意到了动态、表情的不一样,尤其是表情,甚至包括眼睛。刚才说有眼无珠,但是我发现有眼无珠当中,有一个跟柳叶式的眼睛当中,总有一个很微妙的点,可能是白点,也可能是重点,一下把神情传递出来了。
这种细微的差别、这种表情的传递,实际上是具有叙事性的,就是要讲故事。戴宏海的画面跟搞连环画的基础有关系,很善于叙述,叙述是需要想象力的,作为一个画家来说,比如说空间的想象力、时间的想象力,对于事件构成的想象力都是很重要的,这是天资,也是天分所在。
戴宏海 南宋御街白描局部
第二,一个艺术家首先是他对形体的感受有没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戴宏海能够体现出内在结构细微的差别,对人物形体的表达是挺到位的。我看了2018年的几张人体写生,里面有很多传统表达的意味,结构还是挺好的。
我觉得这可能跟天生对形体敏锐的感受有关,尤其是《乾隆南巡》里面有很多小人物,人物动态非常生动。这种生动的动态,我后来注意到其实完全靠自己的想象,随意勾画再变化,是戴宏海设计出来的。当然这种设计跟现场的感受,跟书写生活的积累是有关系的。这不可否认,戴宏海有大量的生活积累,如果没有这种生活积累的话,可能设计不出来,但是设计一直贯穿在里面的时候,跟现场书写就不一样了,不是被动的感受,而是很主动地整体把握,我可以想象在特定的时空当中,这个人是什么动作,可能呈现什么样的样态。我觉得戴宏海在把握画面的时候,不管人物动态、情节构思也好,都有设计的意思,同时这种设计又转入到一个画面上面,形成一种结构意识。
戴宏海先生的画里线的造型、布局、结构都很强烈,线很生动。我看戴宏海的画的时候,我更喜欢的是那些白描,包括《南宋御街》白描稿很丰富完整,可以看出如果把色彩拿掉,同样能够感觉到线的组织结构的张力。除了形式上的把握,戴宏海先生的作品还来自于内在的创造力,可能是具有不可复制性。
尚辉:谢谢郑工先生对戴宏海先生人物造型细致的分析。正是因为画连环画,首先构图多变,其次有众多的人物场景,也包括千姿百态的人物动作,包括服饰、身份,都要求连环画家囊括于心,所以他创作《南宋御街》是手到画成,心想手到,这是他多年积累的功底。
徐 虹
徐虹(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策展部负责人):
戴宏海先生的作品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是生动性,我想是他的连环画实践的结果。这使我想到中国工笔画的现代性问题。现代性的介入就有和古典艺术不同的时间性问题表达,如印象派的画,大量用即时性的时间观打破永恒性的时间感。现代性的时间流变一介入,画面就会产生很大变化,比如叙事生动,构图跳跃,不同视角的变化,营造更不常见的视觉气氛等。形式语言重尚简练和平面性,突出个人体验和观看,表达手段更个性化。
将画连环画的方式介入单幅绘画,易获得这方面的突破。因为连环画的方式表现出现代人对时间和叙事的不同感受心理和表达方式,讲求直接和简洁。形式上多采用平面性造成流畅感。戴先生的画面就是有如此特征。他没有采用西方的透视方法,虽然近百年来西方透视已传入中国画。中国传统绘画也是平面性的,但是他的平面性已加入了现代时间向度,如多种界面的重叠换置,形式手法多时空的变化,更强调时间在某一点上的停顿感等。这表现在对人物个性描绘的关注,以传统绘画强调流畅地观看而淡化单个人物的刻画,以免破坏流畅的美不同。我看他的《南宋御街》,画中人物脸上的表情有变化,结构也不同,动作、手、姿态都有一些微妙个性特色,所以要停顿眼光仔细观看。他的这件作品尽管看上去还像传统的绘画,如讲求线性流淌,平面性的转折等,但是由于有了那些瞬间性的停顿,就有了当下的质感。
我觉得戴宏海绘画体现了因世俗生活和日常碎片因素介入带来的与我们生存感觉相关的密切联系。因为毕竟这是当代人的生活状态。日常的生动性注入到单幅的工笔画里,也是一种现代性的体现。虽然画家小心谨慎,但是有这点,就和传统的风俗绘画拉开了距离。
作为单幅工笔画也有具永恒性、经典性,对形式语言的极高提炼,空间叙事完整统一的要求,单幅画的闭环式特点和连环画的时间流特征毕竟有性质的区别。关键还是人物造型的提炼。它不像连环画式的叙事性,要求造型的写实和瞬间点状的刹那定型,而是要有含义和象征性,也就是动态的塑造必须有意义。在画中画家的努力很明显,比如人物的结构和处理有的像岩石,衣服在人身上的夸张也有像神鸟的展翅,形象之间、物体之间互相呼应等。这种经典性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在人物和山石关系,山石的次序,花卉鸟虫的对应关系中都能体会这种独有的经典性。它让人感到完美和整体,是一个令人信服的世界。我觉得戴宏海先生在这方面尝试做出自己的贡献,虽然他将一些纪实性、瞬间感的表达来增加画面的动感和具体细节,但他画面的空间还是完整和统一的,比如用色块,用一些有笔触的虚实空间,用线条的流动方向等,将整个画面连接起来,做到有动有静、虚实有度。将连环画的具体生动,和单幅绘画的庄重结合起来,在俗和雅之间找到了平衡。
纵观人类文化史、艺术史,不同时代的人类对时间有不同的感知和表达,哪种经典绘画不表达对时间的感知,正因为我们看到画中的时间表达,才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类社会演变的进程。也看到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存在。中国绘画表达对时间的感觉有自己的优雅、从容和婉转,但也要有当代人的急迫、焦虑和跳跃等,既要有纪实性和突兀性,也要有思考的沉着和稳定感,这样才能形成自己时代特有的形式感,否则又何来当代性的绘画呢?
戴宏海 老农民 纸本设色 80cm×60cm 2016年
所以,艺术中的时空组成靠形式。中国画有它自己的线条组成和时间空间的关系。举例戴宏海2016年的老农民肖像画,画面的线条走向既有实际的结构和解剖功能性线条,又有装饰意蕴和心绪传达的表意性线条,两者结合恰到好处,感觉很自然,又流畅,不累赘又真实富有艺术美感,这是很好的尝试。
中国画问题要在现代性和经典性之间,掌握好平衡,也一定在突破形式和传承之间找到新的生长点。中国画的经典性和当下性的创造结合起来很艰难,但是也还要努力追求。我觉得戴老师的创造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可想象的空间。
尚辉:谢谢徐虹女士的分析,对戴宏海先生连环画的俗和中国画的雅之间平衡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尤其是徐虹女士谈到中国画现代性的时候,是通过连环画的介入,从民俗的角度变成雅文化的角度,从瞬间角度变成永恒角度,从两者之间的关系上进行中国画创新,这种讨论的点非常新颖,感谢徐虹女士。
裔 萼
裔萼(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研究馆员):
首先谈谈我个人喜欢的几件作品,一是表现江南水乡风情的《舴艋船儿》,一是表现儿童题材的《骑竹马》,这两件作品构思精妙,分别把水乡之美和儿童的活泼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舴艋船儿》中水纹的勾描和几只小船的布局所表现出的音乐般的节奏与韵律之美,《骑竹马》的倒影的镜像式处理,尤其见出戴老师的审美修养与独特匠心。当然,我最喜欢的是连环画《柳毅传书》,这套连环画通过工笔淡彩的手法所表现的诗意与浪漫之美,丰富的想象力与精湛的技法相得益彰,令人赞叹。
戴宏海 蚱蜢船儿 纸本设色 60cm×60cm 2017年
戴宏海老师20世纪80年代从连环画向工笔人物画转型之时,正是中国工笔画复兴之际,他的创作是工笔画复兴中值得研究的个案。作为优秀的工笔人物画家,他的创作路向很宽,擅长多种题材,比如古代历史题材、现代江南水乡风情、女性题材等等,当然,他最擅长的是古代历史题材人物画,尤其是大场面的风俗画,代表作有《南宋御街繁盛图》,人物之众,场面之大,构思之妙,线描之精,设色之雅,格调之高,可以说代表了当代工笔画坛古代历史题材人物画的最高水平。
戴宏海 骑竹马 纸本设色 107cm×88cm 2017年
戴宏海老师从16岁在画坛崭露头角,今年80岁高龄,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从未改变。更为难得的是,他现在依然非常健康,作息规律,每天保持10个小时的创作时间,几乎全年无休。对待艺术的这份执着和认真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同时,他的文学和理论修养深厚,读书、思考,从不懈怠,因此,他的历史题材人物画很好地处理了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的关系,这些都是非常值得今天的很多艺术家学习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笔画开始复兴,今天,已然和水墨画平分秋色。但是,同时,工笔画和其他画种一样,也受到消费主义热潮的裹挟,出现了雷同、跟风、矫饰、制作化与概念化等不良现象。戴宏海老师典雅、沉静的工笔画,犹如一股清凉的江南山泉,荡涤尘垢,给今天的工笔画坛以良好的启迪。
尚辉:谢谢裔萼女士,谈到戴老师人物画定位问题,《南宋御街》在中国画的地位,这是在历史画创作上的突破。我非常赞同刚才裔萼说的,工笔画复兴历程中的典型个案。
于 洋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美术系主任、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研究中心副主任):
看了戴宏海先生的画之后,很有感触,如果用几个形容词的话,一个是绘画的味道很足,大气、生动、严谨、实在、质朴,我们讲见画如见人,其实也有戴先生的人格风范,甚至有温州人地域的性格在里面。我们知人论事,讲到工笔画、讲到浙江地域的工笔画,近代以来像舟山的顾生岳、宁波的华三川,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工笔人物画坛的宋忠元等名家,他们共同绘成了浙江工笔画近现代以来的风格潮流。这几个人物里,有两个人物很重要,对于我们今天谈戴宏海先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华三川,一个是顾生岳,可能和戴老师没有直接交汇点,但是戴老师绘画里确实有这两个人的路线,一个是连环画,一个是工笔人物。
刚才讲到连环画和工笔人物画,我们今天也分成两个门类,因为连环画是巨大的磁场,一旦画过连环画,肯定要受到连环画叙事结构、表现方法的影响,它的叙事性、时空观念。正因为如此,面对每个题材、每个画面,都作为是新的课题,都有自身的语法和规律,像应物象形、随类赋彩,面对一个画面的时候,要去研究,不是经验性的。一般我们对“应”和“随”两个字的理解,就是旧法和传统,实际上不是,实际上说的是面对新的对象的时候应对和反应,这是非常重要的。
看了戴老师的画之后,如果对当代工笔画有思考的话,第一,是去图像化的问题,如何求象这点非常重要。当我们看到戴老师的画,他的画里就有五六十年代的工笔画家的味道,甚至五六十年代的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我觉得就是这样的气息。要排除和有意识的反省图像和照片的影响,这点对于当下青年工笔画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第二,去观念化,要落实到经验和体验上去。第三,去模式化,反省以往的套路和经验。当然这几点做起来是非常难的。
戴宏海 三国演义连环画夜战马超 绢本白描 32cm×26cm 1998年
谈到连环画,看到戴老师的《三国演义》作品,很多画面都非常具有个性,像《夜战马超》纵向形式构图,非常创新、大胆的一种虚实安排构图。刚才几位老师都谈到对于眼睛的处理,对于绢本之上的色彩表达的风格,我觉得都有他个人的面貌。我们今天谈主题性人物画创作,像戴老师八米多长的长卷《南宋御街繁胜图》,我觉得就像张鹏老师刚才提到的,是经得起历史学家的考验,既见宏大又见精细,既见树木又见森林,1150多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面目又有细节、又耐看。黄豆米粒大小的面部还有表情,真可谓是千人千面,这点也和戴老师长期以来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有关系。在《南宋御街繁胜图》里表现的街景市景气息,城市文化,虽然面对那么大的气势和构图,但是依然很轻松,不拘谨,是自然流露出的,这个非常重要。不散、不杂乱,这个对于工笔画家来讲确实非常难。包括画《乾隆南巡》,实际上就是对多人物叙事长卷处理,也参考了清代徐阳的《乾隆南巡图》的元素。戴老师的作品,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以及画的文化名人、画水乡等等,还包括他画的都市生活和现代生活,《南京路上好八连》《第一课》,以及包括“新冠”题材,都是涓涓细流,娓娓道来的,没有造作的匠气的感觉,我觉得这是意识融合到画家的笔端才能做到这点。
戴宏海 昭君出塞图 纸本设色 42cm×45cm 2006年
还有一点看了画作以后很感动的,戴老师写了很多札记、手记,这对画家来讲非常难得。我身边有很多画家朋友,面对文字头疼,或者觉得画画本身很占用时间了,不但不读文章,更不怎么写文章。但是戴老师写了这么多创作手记,对于年轻画家非常具有直接的参考性。特别是我看到《乾隆南巡》创作札记,里面谈到两次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的收获,非常真诚。有些画家不爱听不好的意见,或者哪儿错了要改。戴老师非常真诚直接地把这些都写出来,而且一一对应。我觉得这种表述总结,画一张画胜过画十张、二十张,这么认真的态度才能有永远精进的态势。
戴宏海 第一课 94x83cm 纸本设色 1991年
我自己做理论,我也是信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觉得戴老师这种精神特别值得我们中青年画家学习。而且这些创作手记,对于一个画家来讲和作品一样能够留下来,能够建构自己的影响力,希望更多的画家能写创作手记。特别对于主题性创作而言,我们以往强调的草图思维、过程意识,通过写札记总结,形成文字的总结,这对于水平的精进非常重要,从戴老师身上就能看到这点。
戴老师身上有浙江温州人的特点,他的画里也吸收了敦煌壁画元素,既有敦煌的深沉绚烂,也有灵秀和生机,既要把故事讲好,又要把画面驾驭好,这是多人物叙事性工笔画的难点、重点,也是戴老师的特点。
尚辉:于洋先生对戴宏海先生的主题性创作进行点评,从更高的角度对它的评鉴,应该说这是对戴宏海先生,乃至戴宏海先生所代表的中国画历史画创作探索的总结。
邵晓峰
邵晓峰:(中国美术馆学术策划部负责人)
恭喜戴老师展览圆满开幕,前面这么多专家都对戴老师做了非常全面的、很高的评价,切入点也不一样。我打算从四个方面来谈一下。
今天看了戴老师展览,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这是一位没有约束的艺术家。这些年在中国美术馆看展览,特别是看艺术家个展,我发现大部分的艺术家为了塑造一个风格,往往一个展厅、两个展厅走过去之后,相对来说比较雷同,甚至有几十张作品看起来就像一张作品,而且似乎还有流行的趋势。但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来说,这种流行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看毕加索就知道,他创立无数的风格,也有无数的粉丝,作为中国艺术家,也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敢于突破。我认为这和早年戴老师的经历很有关系,所以他有很多敢于突破的地方。
另外他很早就投入了连环画的创作,在那个时代,连环画创作是培养艺术家很重要的方式。我本人也有这样的感触,我本科的时候在研究生期间就画过很多的连环画,比如给少儿出版社画过很多的插图,对后来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天马行空的创作,不受约束。戴先生又并没有受连环画的约束,反而进行了新的开拓。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方面,多元开拓,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
我们看他两个展厅的作品,包括翻看这本厚重的画册就会发现,戴老师树立了很多风格,列举一下的话,很难用几个方面概括。我觉得至少有十个方面进行概括,一个人短暂的一生,能够在至少十个方面都有成绩,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简单来说,比如说从早期的偏向传统、偏向明清插图,也有到后来偏向装饰的,甚至在青铜器上的图景,再到近些年来也有大量的偏向于当代的构成,甚至也有很写实的,也有直接描绘现实的,也有接近于学院派的作品等。要进行概括的话,难度还是很大。这些都对一个艺术家提出了大量挑战,他是敢于突破自我的艺术家。
我们翻看这本画册就会发现,戴老师画了很多相同的题材,比如说他分别在1993年、1996年、1998年画了三个版本的《三国演义》,当然他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比如说1993年是为邮票创作的,1996年为小说做插图,1998年是白描的连环画。这三个《三国演义》,跨度只有五年,但是它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代表艺术家对不同题材、不同媒体传播独特性的需要,进行了独特性的探索,这是非常可贵的,在我们今天艺坛很少能见到。而且每个系列都经过大量的思考,完整又非常有形式感、有特色。比如1993年非常具有装饰性,形体造型非常简练,也是独树一帜的,其实已经树立了个人风格。1996至1998年偏向于白描,更加概括。这些是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戴宏海 三国邮票第五组孔明班师 邮票图稿 1995年
戴宏海 三国演义小说插图-桃园结义 绢本重彩 50cm×37cm 1996年
戴宏海 三国演义连环画-种菜避祸 纸本白描 37cm×25cm 1998年 温州美术馆藏
我们从戴老师的作品当中可以发现,在今天这样的现象已经不多了,他是擅于记录时代的艺术家,我们只要翻开作品就会发现每个时代所经历的都留下了重要作品,从很早的到今天,也就是说他是非常敏感的,是擅于记录生活的艺术家。既有对历史的感怀,也有对求变新的认识,这么多东西在一个艺术家身上交织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今天中国人物画史,应该有戴老师的一席之地。
我个人再谈谈对某些作品的认识,在这么多作品当中,如尚辉老师在序言当中所说《柳毅传书》是戴老师作品重要的分水岭。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个作品,但今天我专门深入考虑了一下,发现这个作品在当时确实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而且突破了连环画的很多程式,每个作品都可以独立成章,都是独立的中国画的创作。而且基于《柳毅传书》独特内容的思考,因为有点玄幻色彩,这样为作者拳脚施展带来很大的帮助。这个作品是非常具有想象力的,而且每一幅的构图都不一样,都有大量的视觉语言的思考、构图的思考,这些对艺术家各方面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后来戴老师很多的创新,假如说没有这样分水岭积淀也不现实,包括一系列的大型创作,是以这样的作品作为基础。
戴宏海 南京东路好八连 纸本设色 91cm×165cm 2019年
今天我们很多工笔画家进入老年状态以后,很少再作画了,但是我发现戴老师不仅画的数量很多,而且很多又是扣住了当下时代变迁,比如我特别想给大家推荐的作品是《南京路上好八连》。我们美术馆一直在筹备庆祝**一百周年的大展,我们曾经选了一幅画,1964年高山作者画的联画,但当时的联画和戴老师今天的联画区别很大,戴老师从那个时代一直画到今天,这样的思考足以能够说明他把作品整合到自己的想象、认识当中,形成新的气象,这种气象并不因为戴老师的高龄而有所削弱,反而有所发展、壮大。
以上就是我的认识,谢谢大家!
尚辉
尚辉:谢谢,邵晓峰先生的发言总结出很多新意。今天下午我们虽然只有八位学者来探讨戴老师的中国画特色,但是我觉得我们开的非常深入,每个学者都能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学术视角,对戴宏海先生的中国画和连环画,以及戴宏海先生在当代中国画中的影响和地位,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这个研讨会的主题,原来还是叫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目的是通过对戴宏海先生个案的研究,来探讨50年代以来连环画发展和中国画之间交集关系。很多的画家,比如说程十发先生,很少有人说他的连环画,但如果没有他的连环画,绝对不会成就今天的程十发,程十发早年也是有白描,最终走上了写意人物画。今天戴宏海先生同样也是在50年代开始连环画创作,有丰富的人物造型的经验,也是通过丰富的人物造型经验深入生活,这就是刚才好几位学者谈到的,人物画所带来的今天社会面貌的可观性,形成我们对那个时代社会景观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戴宏海先生在80年代形成了连环画创作的喷涌时期,而这种喷涌时期和他在70年代单幅的重彩绘画连在一起。他的转型是必然的,或者他的转型浓缩了这一代画家在中国画和中国连环画、宣传画之间的关系。
刚才还在想,如果说在他之前有潘絜兹和蒋采蘋,他们那代人完成的工笔画,用勾勒和重彩方式画现实中的人物,还有很多的程式化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戴宏海先生通过连环画的方式把人物画大大的突破了。这里留给我们可以探讨的话题很多,不管怎么样,今天戴宏海先生个人画展的举办,尤其在80岁高龄举办这样的展览,让我们对50年代连环画和工笔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清楚的认识,感谢戴宏海老师。
最后请戴宏海老师给大家讲几句。
戴宏海
戴宏海: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尤其感谢尚辉老师主持今天的研讨会。我勤勤恳恳画画,一直画到80岁,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我已经有了成就,希望我多休息。但是我不以为然,我觉得现在自己的艺术生命更加宝贵,所以我还要争取时间更加努力的去画画,更加努力地给社会留下更多作品。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我画的东西对不对,我看到很多的画家年迈以后,作品退步,我对这方面很有危机感,就是我的作品有没有衰退,有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我今天举办这场研讨会,主要就是听听专家、学者对我的评价,告诉我自己画的东西还行不行。刚才我听了以后,感觉我的作品还行,还可以继续画下去。今天很难得,感谢各位专家给我的作品把脉、赐教。虽然我80岁了,但在艺术的旅程上,前面的路还很长。老骥伏枥,壮心未已,80岁,我要再出发。
研讨会合影
(根据研讨会现场速记整理)
+
戴宏海作品欣赏
戴宏海 华佗采药图 纸本白描 97cm×77cm 1992年
戴宏海 文成公主入藏图 绢本重彩 226cm×121cm 1999年
戴宏海 大屋的女人们 纸本重彩 143cm×177cm 2003年
戴宏海 武则天 绢本重彩 46cm×48cm 2007年
花分外香 纸本设色 90cm×96cm 2010年
戴宏海 温州历史文化名人系列·刘基 纸本设色 120cm×77cm 2011年
戴宏海 江南丝竹 纸本设色 143cm×195cm 2011年
戴宏海 十里红妆 纸本重彩 285cm×262cm 2020年
戴宏海 南宋御街繁胜图 绢本设色 80cm×860cm 2006年 浙江美术馆藏
本文转自中国美术报·艺术家 云课堂
编辑:马俪净
责编:活动策划部
来源:温州美术馆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