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十里红妆》高 285 厘米,宽 262 厘米,艺术地再现了宁海及浙东地区清末民初富家大户嫁女婚俗及其丰厚嫁妆的盛大场面。
创作《十里红妆》缘于我作为特邀作者参与的 2006 年浙江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由于对女性题材和旗袍的偏爱,我的第一选题是《十 里红妆》,第二选题是《南宋御街》。但是工程艺委会经过慎重考虑,决议让我创作工作量更为繁重的《南宋御街》,我毅然接受任务,并获 得了工程银奖。然而,我心中对《十里红妆》的牵挂从此落下,时刻不忘搜集素材,为随时开始的创作做准备。在此期间我曾两次赴宁海十里 红妆博物馆考察调研。适逢我计划在 2021 年初 80 岁时举办一次艺术人生总结性个展,于是在 2018 年启动了《十里红妆》的创作。虽然老之 将至,我仍每日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日夜兼程赶制这幅个展作品,可谓“丹青未与人俱老”。从草图到正稿,再从勾线到上色,2020 年 11 月脱稿,历时近三年。
《十里红妆》在准备和创作过程中,我重点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构图,二是色彩。
一、构图
“十里红妆”的婚俗始于南宋、盛于明清,一直延续至民国初,主要包含了婚嫁仪式中“迎嫁妆”的习俗和红妆器物的制作工艺传承两部分。 由于江浙地区经济富庶,当地富家大户在嫁女之时,希望女儿在夫家有地位,同时炫耀自家的财富,从而逐渐形成攀比之风。这种风气反映在 嫁妆上,不仅体现为器物的精美,更体现为种类的丰富。宁海等浙东地区纯熟的朱金木雕和泥金彩漆工艺为这一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天然矿 物朱砂和黄金为主的材质装饰,集中了雕刻、堆塑、描金、勾漆、桶作、竹作、铜作、锡作等民间匠作。繁复精致的“千工床、万工轿”等就 是一系列嫁妆中的代表。大户人家的嫁妆能够做到千件不重复,准备时间通常长达数年,凡新娘嫁到夫家后生活所需一应俱全,不靠夫家也能 生活。
按照“十里红妆”的传统形式,人们理所当然地觉得它应是长卷构图:画面以队伍形式铺开,首先是新郎新娘双方仪仗队开道,紧接着是 轿前担、红扛箱、新娘八人大轿、新郎压轿人小轿,然后是浩浩荡荡的“十里红妆”。但是我不想遵循这样的既定思维,如何在布局上表现这 一婚俗的盛大场面就成为萦绕在心中的问题。旧时,明媒正娶的婚姻必定要经历“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迎亲。其中,“迎 亲”正是“十里红妆”要表现的情节。迎亲前一天,嫁妆摆列在女方家的院子里供乡亲参观。迎亲当天,新郎率迎亲队伍迎娶新娘上轿,带着 所有嫁妆回新房。新娘临上轿前,娘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要女儿孝敬公婆、善待丈夫,要识道理,为娘家争光。虽是喜事,但终究抹不去新 嫁娘此刻内心的不安甚至悲哀。新娘上花轿之际,意味着她人生的新阶段拉开序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时刻,我决定把这一刻定格为画面要表 现的瞬间。
经过多年的反复构思,一个新颖的构图终于酝酿成熟:采取三联的形式,将新娘、新郎置于中联、迎亲人群的中心,着力突出他们的核心地位。 新郎诚恳叩请新娘上轿,新娘此时神态平静,微微回礼,大方得体。身后多位伴娘手捧各式礼盒,表情愉悦,一派大家闺秀的气质。新娘左手 边最前方的女子,身着红色卷叶纹旗袍,回望新郎,优雅而老练,她是通晓各种喜庆规矩的送娘子,协助新娘在婚礼当天左右逢源、不出差错。 新郎身后围绕着多位伴郎,还有管家,也是个个面露喜色。人群中许多行郎举着金色双喜的高灯和迎风招展的红罗伞、红旗,更多的行郎手执 棒杠等待起运嫁妆。书写着男女各自家族姓氏和堂名的高灯格外醒目,无不告知所有人这是爱莲堂周家(女方)和三槐堂王家(男方)两大家 族的联姻。
让这样的排场更令人瞩目的是“千件不重复”的红嫁妆。我要考虑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画面里表现这么多嫁妆,既要安排它们在显著的位置 又不能喧宾夺主。最终我把代表性的红妆集中放置在画面左右上方和左下方。左上方的嫁妆有各式椅、凳、皮箱、大橱、房前桌、匾、联、琴、 竹夫人、青花瓷罐等。右上方的有各式桶、橱、凳、房前桌、火炉架、藤提箱、套篮等。左下方的有轿前担、杠箱、子孙桶、缠脚架、面盆架、 树酒埕,鼓桶、房前桌、各式木箱、大橱、床头柜、春凳、粉桶、套篮、包括仪仗队用的旗锣、大鼓、钹、小锣、大小鞭炮等。各类家具器物 高低错落分布,并用人物穿插,甚是壮观。右侧两联之间放置一大一小两台轿子,大的即新娘坐的八人大轿,木雕彩塑、朱漆泥金、金碧辉煌, 周身雕刻着金龙彩凤等各式吉祥纹饰,不厌奢华。小的是压轿人坐的小轿。
为了丰富构图,增添趣味,我特地加入小孩、小动物、小动作和小道具。中心台阶下的 2 个放鞭炮的小孩和左下方赶来凑热闹的 6 个小孩 和 1 条小狗就是这样的设计。据资料记载,旧时参与该地区大户人家迎亲的人数众多,单搬运嫁妆的行郎就有三四百人。目前《十里红妆》画 面中总共 207 人,以少胜多,气氛已经足够热烈。
盛大的排场,喜庆热闹,新娘即将上轿,队伍马上启程,双方仪仗队里的民乐队笛箫齐鸣、鼓乐喧天,将婚庆的气氛推向高潮。
二、色彩
“十里红妆”,顾名思义“红”是这幅作品的主色调。“红”是汉族婚礼喜庆的第一主题:红双喜、红对联、红灯笼、红旗袍、红盖头...... 红色象征吉庆、红火、幸运和美满,人们以最艳最亮的红色来寄寓对新人的祝福。红色是中国婚俗中约定俗成的喜色,所以嫁妆称为红妆,而 宁绍的红妆所有器物都是髹朱漆或泥金朱漆,可谓名副其实的红妆。
在这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工笔重彩画作品中,如何红而不燥,艳而不俗是面临的挑战。我通过对色彩的饱和度、明度和色相来调节画面用色, 以及区分“红色”的主次和层次。新娘中西合璧的袄裙礼服是整个画面中饱和度最高的红,袖口是明度最高的白,旁边的新郎一身黑色的长衫, 这三块在饱和度、明度上的极限色搭配在一起,加上新娘的红盖头、新郎胸前的大红花,很自然地形成全画的视觉中心。为此,周围的红都减 弱了饱和度;伴娘、女民乐队、各式嫁妆、高灯、喜牌、红花、罗伞或多或少都用土红打底,再以朱砂色罩染;红旗的“红”调入冷色,给人 感觉拉开了距离,增强了画面空间感。色彩调和上,众多男人黝黯的肤色和同类褐色的装束穿插于各种饱和度的朱砂之中,形成类似色的调和; 少量面积的石绿又产生了对比色的调和。而白色的袖口、白衣、仕女白皙的肤色起到留白透气的作用。综上所有努力才使得整体色彩丰富而不单一, 协调且有变化。
《十里红妆》的创作终于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虽然这幅作品中有许多男性,但总体上是侧重于女性文化的题材。为了体现新嫁娘和众多 伴娘的温婉形象,我一丝不苟地绘制了女人们精美的头饰和旗袍上繁缛的纹样。配以盛大隆重的仪仗,精工细作的嫁妆,以及华丽丰富的“红” 色调,希望最大程度还原 100 多年前浙东宁绍平原上嫁女风俗的奢华场面。
此幅作品选择了皮纸作为画材,优点是丰富的肌理效果增加了画面的厚重感。但遗憾的是这种肌理效果无法人为掌控,影响了某些局部的 美观,比如新娘的脸部。
三、结语
《十里红妆》是清末民初宁绍平原婚姻风俗的一个写照,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一婚俗已逐渐消失。所幸, 2008 年它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得此次创作承担起了文化传承的重任。用美术作品留住浙江民间这一特有的迎亲嫁女 习俗,借此向人们讲述“千工床,万工轿,十里红嫁妆”的古老故事,这也许就是这幅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使命。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